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刘老师曾经给大家讲述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一子——巴布海,因为多次诬陷朝廷要员而最终被顺治帝给处死的故事。
这是顺治帝做为皇帝,处死的第一个皇叔。
今天,刘老师再给大家讲述一下,顺治帝处死的第二个皇叔——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
和巴布海不同,阿济格可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著名军事统帅。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功勋可以和阿敏、代善、莽古尔泰、豪格、多尔衮等人相媲美。
在努尔哈赤在位的末期,阿济格就因为协助贝勒莽古尔泰、代善等人征讨蒙古部落作战有功,而被晋封为贝勒。
皇太极即位后,阿济格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在天聪元年的宁远大战中,阿济格率领自己手下的骑兵,第一个冲击了明军的一个重要作战兵种——火器营,使明军丧失了第一道作战屏障,为后继军队的攻击,奠定了基础。
标签天聪三年,在跟随皇太极千里绕道蒙古来到北京北边的蓟州城下时,他们遇到了明朝千里驰援的山海关援军。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二话没说,直接就拿刀互砍了起来。
而且,一时杀红眼了的阿济格和代善,甚至还深入敌阵,并最终击败了山海关来援的明军(遇明山海关援兵,阿济格偕代善突入敌阵,大破之)。天聪四年,在著名的大凌河之战中,阿济格还在危急时刻救了皇太极一命——虽然皇太极在即为之前,曾经逼死了他的母亲阿巴亥。
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论功行赏,阿济格也因军功而被晋封为武英郡王。
当年,阿济格就和贝勒阿巴泰、扬古利一起讨伐明朝,其军队一直打到延庆、昌平、顺义、雄县、容城等京畿附近。
据《清史稿》记载,阿济格等人“五十六战皆捷,俘人畜十馀万”。
班师回朝之日,皇太极甚至出城十里前去迎接。
当皇太极看到阿济格为战事操劳而消瘦的身躯之后,甚至还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上迎载门外十里,见阿济格劳瘠,为泪下)。
崇德六年,在塔山之战中,阿济格数次击败明军,险些还俘虏了吴三桂等人。
标签到皇太极去世之前,在阿济格、多尔衮、代善等人的强势进攻下,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据点,已经所剩无几了,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到了清军的手中。
顺治元年,因为入关击败李自成大军有功,阿济格再度被晋封为英亲王,成为了皇族之中爵位最高的一类人。
之后,在剿灭李自成残余势力(不下二十万人)的战斗中,阿济格也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颇具名将之风格。
在此之后的七年内,因为自己的亲弟弟多尔衮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执政者——摄政王,故而阿济格的职场之路更是顺水顺风。
在此期间,阿济格除了继续带领清军攻城略地之外,还打了这样一个小算盘——想要得到皇“叔王”的称号(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
多尔衮捞了个“皇父摄政王”,阿济格也想捞个和其他皇族将领不一样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
然而,最终阿济格的这个梦想,被自己的弟弟多尔衮给泼了一盆冷水——浇灭了(多尔衮斥其妄)。
但是,阿济格在老实本分了几年之后,又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那股欲望了。
终于,在顺治八年,多尔衮在野外狩猎期间意外身亡,阿济格终于获得了任意妄为的机会——因为和多尔衮一样,阿济格并没有把小皇帝和孝庄太后放在眼里。
然而,孝庄太后和十四岁的顺治帝,却把阿济格当做了新的对手,甚至超过了多尔衮——毕竟多尔衮心中还有基本的底线,不敢轻易发动军事政变,而阿济格,则他们不敢保证。
标签果然,不出孝庄太后所料,多尔衮死后,阿济格第一时间让自己的儿子带兵胁迫多尔衮的势力,归顺于他。
除此之外,当顺治帝到城外迎接多尔衮的丧葬队伍时,护丧的阿济格,竟然在顺治帝面前没有去掉佩刀(丧还,上出迎,阿济格不去佩刀)。
在皇帝面前,去掉佩刀,不仅仅是一种对皇权的尊重,更是对皇帝本人的尊重。
阿济格此举,已经明目张胆地表露出了自己瞧不起顺治小皇帝。
对于阿济格的狂妄之举,多尔衮的部下也非常的气愤。
故而,他们聚在一起,向顺治帝检举了阿济格想要谋反的意图(多尔衮左右讦阿济格欲为乱)。
很快,阿济格就被削去了亲王的爵位、罢免了一切职务,成了一个光棍司令。
除了免官、软禁之外,阿济格的儿子也全都削职为民,就连家也被查抄了(籍其家,诸子皆黜为庶人)。
当年十月,负责看管阿济格的官员上报顺治帝,阿济格收买了部分守卫,想要在软禁之所防火外逃。
在顺治帝看来,本就有谋反之心的皇叔阿济格,外逃成功的话,一定会亲自实施这一计划。
再说了,他的部下很多现在都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一旦他出逃,势必会引起朝廷打乱。
所以,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顺治帝下令赐死了阿济格(守者告阿济格将于系所举火,赐死)。
当然,至于阿济格是否真的有放火外逃的计划,除非阿济格活过来我们才知道。
但是,通过赐死阿济格,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终究是了结了一段牵挂,对阿济格算是彻底放心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