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零零):放虎归山。
光绪三十四年,在瀛台幽禁中挣扎了十年的光绪逝世,慈禧在二十多个小时后亦驾崩,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庙堂争锋。袁世凯捏了一把汗,毕竟光绪先于慈禧逝世是他最愿意看到的结局。维新变法期间的诸多间隙,身不由己的袁世凯成为光绪最记恨的那个人,临终所书的那个“斩”字,自然有后来人铭记于心,这个人就是光绪的弟弟,大清新任的摄政王载沣。
作为晚清最后三年的实际掌舵人,正值青年的载沣虽然性格软弱,但是有足够的精力与干劲,处心积虑地谋划着除掉袁世凯,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载沣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御前改制会议上,有恃无恐的袁世凯,即使自己拔枪相向仍然面不改色,这个继任李鸿章的北洋大臣已经具备了可以撼动清廷皇室的实力,他必须果断出手,慈禧临终前的意思也很明确,此人不可留。
但是为何袁世凯得以逃过一劫,有一位晚清老臣可以称之为袁世凯的救命恩人,这个人就是南洋集团的首领张之洞。作为与北洋军齐名的自强军的创始人,南洋新军也是清末举足轻重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张之洞却并无袁世凯那般拥兵自重,这位兢兢业业的老臣在慈禧生前应诏入京,虽说是虎落平阳,但是两江、湖广地区的督抚却唯其马首是瞻,在庙堂之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当载沣与庆亲王奕劻商议关于袁世凯的事宜时,奕劻直言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仅由皇室宗亲做主,应该和张之洞商议。
载沣随即召见张之洞,这位为大清江山操劳了一生的一代名臣,不由叹息起来,大有兔死狐悲之感。虽然张之洞在处事时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此时仍然在沉思半响后坦言:“主上年幼,应以稳定大局为重,惩办重臣,后患无穷。”载沣虽已面露难色,张之洞仍接着直言:“王道坦平,愿摄政王深思,开缺回籍即可。”瞻前顾后的载沣,最终对于张之洞的表态表示认同。虽说与袁世凯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但是在最后关头,张之洞却成了袁世凯的救命恩人。
最终在宣统元年的冬天,东躲西藏的袁世凯等到了可靠的消息:“罪不至死。”逃过一劫的袁世凯,此时还带着一丝沾沾自喜,他本以为是心腹段祺瑞在驻地兴兵,麾下的第三镇北洋军在南苑哗变的原因,清廷忌惮北洋军所以对其网开一面,但是真正的救命恩人却是行将就木的老臣张之洞,张之洞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保下了匡扶天下的良将,还是养虎为患后的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