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菲律宾国际会议中心出席第20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这是会议开始前,李克强同与会领导人合影。 新华社 图
“中方期待本次会议进一步凝聚共识,传递出我们坚定支持区域一体化、推动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积极信号,造福地区国家人民,也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11月14日,在马尼拉出席第20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传递了这样的正能量。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也是10+3合作的20周年。对于东盟的发展进步和未来前景而言,中日韩三国的参与意义非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日韩代表了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体,三国经济总量占到将近90%。“东盟通过10+1、10+3的方式巩固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从这个角度讲,东盟是成功的。同时,10+3还有一种价值,即让中日韩和东盟进行对话。”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也强调,在东亚地区诸多平行的合作框架中,由于中日韩三国的影响力,10+3是最具含金量的一个。
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是10+3合作的战略目标之一。李克强在讲话中提到,东亚经济共同体“当前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应不失时机向前推进”。为此,中方提出了六点建议。
第一,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逐步向单一市场迈进。第二,扩大产能和投资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网络。第四,深化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稳定。第五,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打造均衡包容普惠的地区发展格局。第六,扩大人文交流合作,凝聚共同体意识。
白明注意到,这六点建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即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和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呼应。可以说,10+3合作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而“一带一路”也给10+3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动,带来了新的机会。
10+3是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主要载体。而正处于重要谈判阶段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10+6),也是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有助于最终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正如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系发展,以及欧盟和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系发展,“区域一体化首先要体现在周边一体化。周边的10+3、10+6如果能够成功推进,对中国整个的开放经济和‘一带一路’倡议都是极大的利好。”
“东亚经济共同体体现了一个愿景,体现了一个趋势,就是东亚、亚洲、亚太这些国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逆转,而且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必须实行经济共同体,必须实行一体化。”何伟文说道。在建设过程中,东盟共同体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阮宗泽同时认为,对于东亚经济共同体来说,“耐心”也是很重要的。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十国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中日韩三国关系上仍面对一些挑战。日本正试图取代美国原先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中的位置,剩余的11国继续推进一个简化版的TPP,即CPTPP。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日本在10+3和RCEP上的精力。
面对这些带有竞争性的协定,阮宗泽看好RCEP和未来进一步的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竞争力:“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耐心,看待具体的情况和条件。美国退出TPP后,大家其实并不看好,日本就是想继续推进,也走不了多远。TPP会对东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东盟有些国家在TPP,有些不在。但东盟国家都在RCEP里面。我认为比起TPP,RCEP的起点和目标更现实,所以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利好,就是许多国家对经济总量最大、市场空间最广阔的中国的看重,希望中国发挥更主动的作用。怀抱开放的态度,中国就能在区域一体化上走得更深:“在保持对话的过程中寻找机会。成熟的话就达成,不成熟的话就耐心一点。”阮宗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