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么多年的贵阳老素粉竟然全是假货!不信,问你老者老妈~
清晨,贵阳人睡眼朦胧的来到街边,一边打哈欠一边向老板说:“一碗素粉”。停顿片刻,又补上一句:“多放点辣椒哈”。
有人说:素粉,是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但只有60版之前的“老贵阳”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全是“假素粉”!
图/贵州新目标
在贵阳,“粉”被约定俗成的分为了两种:酸粉和细粉。
今天吃酸粉还是吃细粉,就像贵阳妹纸们考虑出门洗头还是不洗头一样,纠结。
当然,如果不是资深的贵阳本地人,就没有这个烦恼。在他们的字典里,酸粉=无法忍受的酸臭。
同样是米做的,酸粉怎么就有股臭味~
但就是这股让外地人“不敢苟同”的酸臭,在贵阳人眼中,却如风中飘来令人为之一振的暗号,同道中人闻到便心领神会。
酸粉,是对贵阳老素粉的尊重
不少贵阳人,每当在陌生的城市看见熟悉的“贵阳老素粉”招牌,都会忍不住进店点上一碗。虽然都叫同一个名字,但吃到嘴里就会发现是两样东西。
很多地方美食,离开原产地就会失去灵魂,贵阳素粉也不例外。因为没有酸粉,就谈不上贵阳老素粉。
翻了很多资料,发现关于贵州“粉”的记录,最早是在徐霞客的《黔游日记》里。
“抵南崖,崖下有卖粉为饷者,以盐少许易餐之”
连徐霞客这种“超级大玩家”都感兴趣的东西,在当时应该也算很稀奇了。只是不知道徐霞客有没有品尝,只求别被那股“酸臭”弄得怀疑人生。
到了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贵阳市指南》里,终于提到了酸粉的做法。
"黔人磨米为浆,蒸之成固体,再用手揉制,揉过后以机榨成圆丝如面条,用开水沦过数遍即可食,名之为粉,以之作早点、午点、宵夜等之用"
估计这个时候,贵阳老素粉的普及程度,也已经深入千万家,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贵阳特色美食。
你现在吃的都是贵阳“假”素粉
一直有个疑问,感觉贵阳老素粉就是酸粉加上油辣椒、酸萝卜、炸黄豆,虽然方便实惠,但味道一般般。
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么多年吃的都是假“贵阳老素粉”。
网上有人用上面这张图分析了“贵阳老素粉”的成分。
但如果拿给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他们绝对会摇摇头说:
“已经不是我们原来吃的老素粉了”
很多年轻的贵阳人可能都不知道,素粉有一个快被遗忘的名字——“滑粉”。(应该是这个“滑”字吧)
有上一辈的人这样解释:“抬滑杆”原来是“没有搞到事”的意思,所以滑粉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的粉。
如果非要用现在比较潮的说法,我觉得应该就是“屌丝粉”。
图/贵州新目标
那时候的“滑粉”,1毛5一碗,如果手头刚好富裕,就再加个5分钱的豆腐果,算是相当奢侈的吃法了。
虽然说是“滑粉”,但从他们口中还是能感觉的到,当年的贵阳老素粉,还是很有讲究的。
●那时候的滑粉,哪里是现在这种辣椒。
当年的芝麻红油,是直接用生辣椒面加霉豆腐制的,不像现在改用了糍粑辣椒。
生辣椒制红油,火候很重要,油太冷就不香,油太烫就糊了。制出来,真的就是只有油。不像现在都是油和辣椒混合,美其名曰“油辣椒”。
●那时候烫粉,哪会像现在这样冒都不冒。
当年买粉的,都有一口大锅,大锅里的水烧得滚烫,漏勺里端出冒着热气的白色酸粉。
粉也不一样,现在的粉烫久了就“茸”,那时候如果烫过了,粉顶多断成一截截。
图/贵州新目标
●那时候的滑粉,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能少。
酸萝卜可有可无,云南来的玫瑰黑大头菜才是一碗正宗贵阳老素粉的标准。
黑色的大头菜切小丁,配头天炸好的花生米,撒上葱姜蒜,就是一碗素粉。酸菜、番茄酱、酸萝卜都是后来才加的。
别看原来东西少,一碗素粉味道好不好,其实就看那么几样。大头菜咸不咸,花生米脆不脆,在于买粉的用不用心。
听完“老贵阳”的种种描述,心里越发对滑粉好奇,真想尝一尝所谓的正宗贵阳老素粉是什么味道。
吃过正宗老素粉的贵阳人,请给我们这些吃了一辈子假“素粉”的人科普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