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留白,是“多则惑,少则明”的智慧取舍。有一位我尊敬的前辈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我的课堂,不讲就是我的失职。在教书教了很多年以后才想到:我的这些话是不是一定要讲?这些话究竟有多重要?这些内容难道就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悟吗?我想这位前辈对我说的这番话,就是“课堂留白”的经验和智慧。学校管理系统让课堂留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自主地思考一番,或许会有新的疑问,进而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心理学常识也明确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不管什么学科,也不管教师的教学多么精彩,教学到二十多分钟时,学生的注意力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分散。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课堂进行了二十分钟,学生基本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有的眼皮子都耷拉下来了。如何艺术地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呢?
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教育学生掌握概念,习得方法,有些学生只需教师教一遍,有的甚至自学成才,而有些学生需要不断重复指导。学校管理系统诚如经亨颐说过:“教育如栽花,勿图速效,宜时时注意其枝叶状态。”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先教过小学,又教过中学,再跳到北京大学教历史,完成其教师生涯的“三级跳”。他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有一位对其影响甚大的童伯章先生。平时童先生非常严肃,“同学以道先生称之”,但一上讲台,他便成为一位表情丰富、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次童先生讲《史记·刺客列传》,当童先生讲完所学内容之后,课堂仍有空余时间,他便让学生自读背诵,如有疑问可以提出来。钱穆思考之后便提出“图穷而匕首见”一语不甚明了,“童先生先挟一大地图,在讲台上翻开,逐一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这样的民国课堂已成绝响。以今日“高效课堂”的观点来看童先生的课堂,不知是“有效”还是“低效”?钱穆先生说:“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真正美好的教育,都是手工的,杏坛之上,弦歌不断。老师们耳提面命,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学校管理系统赞成“有效教学”,但从课堂教学的常识出发,面对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时,其性格特征、学力水平、志趣爱好、接受能力、学习状态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必要也不能够过分强调“高效教学”。毕竟,作为有独立思想的教师,比起追逐口号,以批判性思维坚守住教育的常识更加可贵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