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皮绳上的魂》:无人区、天珠、仇杀、救赎,一个只能发生在西藏的生命故事

2018-04-16 19:17    

如果你认真看完这篇文章,那么你就懂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内容了,只可惜,现在网上根本找不到这部电影的完整版,请耐心看到文章末尾的视频。

《皮绳上的魂》全国路演的第一站选择拉萨,对于这部藏语电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片出品人路伟表示本片既是“西藏风光片”又是“魔幻故事片”,魔幻烧脑的类型非常罕见。

《皮绳上的魂》终极预告MV曝光,主题曲《阿吾》改编自“拉伊”情歌,由曾与窦唯、张楚、许巍、子曰、野孩子等合作的著名先锋音乐人张荐制作完成,曾获得金马奖最佳作曲提名。

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

影片有三条主要剧情线同时展开,几路人马在荒原里为了各自的目的追杀一个叫“塔贝”的人。塔贝究竟是谁?他要去哪里?他真的存在么?

看过点映的观众对它的解读十分丰富。这部虚构和真实杂糅,被喻为“藏地启示录”的电影应该怎么看?背后有哪些故事?为什么导演张杨说“非西藏不能拍”?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又代表着什么?

你需要读懂阿里,才能读懂张杨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只有阿里,才能提供这种“混淆时空”的可能

2014年7月左右,张杨和他的剧组从芒康到拉萨,完成了接近一年《冈仁波齐》的拍摄后,紧接着抵达阿里,开始进行另一部电影《皮绳上的魂》的拍摄。电影于8月15日开机,正是夏末秋初,玛旁雍错湖畔的碧草大片大片的变黄,映衬着蔚蓝的湖泊,显得绝美异常。

阿里,是理解西藏文明的入口——在整个西藏最遥远的荒凉区域,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却蕴藏着最深厚的文化,和最神秘的故事。

直到今天,阿里依然因为苍茫的雪山阻隔,远离藏区的热闹都市,是人类难以抵达的神秘之境,保存着最原始的绝美。它隐匿在西南一隅的雪峰环峙中,平均海拔在466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中的屋脊”。

《皮绳上的魂》取材于扎西达娃的小说,阿里的景致在剧中构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角色,因为这部电影张杨创造了一个词汇,“西藏魔幻现实主义”。

“《皮绳》是关于生命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西藏的阿里,是因为西藏具有独特的魔幻环境,他让你觉得时空既停滞又永恒……时空仿佛是停滞在几十年前,甚至上万年以前,你不知道自己走到了生命中的哪一个段落” 摄影指导郭达明这么说。

因为要拍出跟《冈仁波齐》完全不同的电影感,整个大部队在海拔4500米以上花3个月转战8个相距很远的地方,剧中主角通过行走转变了自己的生命观,这种在高原上的灵性行走也指引着剧组中的每一个人。

“阳光普照中,有三片云同时在札达土林上空下雨,阳光从稍薄的云朵中照进来,勾画出山脉的轮廓,闪闪发光……最开始的时候天天都觉得震撼,可到了后来,景致已经不再让我激动了,变得更像…一种心灵的慰籍,我们都不会着急去抢景,每天云都趴在半山腰静静地看着你,我觉得西藏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有自己的灵魂,要拍摄西藏的电影,一定要深扎到这片土壤里,把所有的色彩和味道都吸进自己的身体里,才能触碰到要表达的东西,我所做的无非就是用摄影机去跟环境对话,我甚至希望这个电影永远都不会被拍完。”

——郭达明

影迷称赞电影画面“达到国家地理标准”,而摄影指导郭达明也因这部电影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他说:“这个地域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气质,而我只是做好了还原,关于日月轮回,生命流转的真谛,我并没有对影像做刻意的处理,那些魔法般的影像,本身就这样发生了。”

对于一部多时空、多线索的电影来说,只有阿里才能提供这种“混淆时空”的可能性。这里的一切生活和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再加上西藏独特的地貌,以及藏传佛教中关于“轮回”的诠释,都使影片的魔幻气质和多时空叙事变得更加合理。

可以说,没有阿里,就没有这部电影。

札达土林: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

为了将扎西达娃《西藏,皮绳上的魂》拍摄成电影,张杨在几年前遍寻西藏,想要找到小说中提到的“莲花生的掌纹地”。

直到他登上观景台,突然看到札达土林全貌,“我整个人惊呆了,看到札达土林时,我觉得可以了,这里就是掌纹地”。

札达土林位于象泉河中下游,岭谷相间,如同一个凝固的大海,以块状的“古堡式残丘”为主,白天札达土林掩映在雪山的蓝天之下,黄昏则是摄影师们深爱的时光,走进土林的深邃沟壑,就像置身于美国西部的科罗纳多大峡谷。这里,还曾经有过一个全盛的王朝——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格王朝。

札达土林有一种冷酷的诗意,正是张杨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感觉。

“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像,在纵横交错的掌纹地里,只有一条路,是通往人间净土的存在之路”。

这是影片中活佛对迷失的作家隔墙开释的话语,而活佛提到的“掌纹地”是影片至关重要的一个“次元节点”,张杨试图诠释一个只有在西藏会发生、突破真实与虚构界限的生命故事,札达土林是拍摄电影的基础。

西藏魔幻现实主义:真实和虚构的转化

这部电影也寄托了导演张杨的寻找,“我”和“电影”的关系是什么?

在作家格丹小的时候,一个垂死的小女孩把天珠交给了他,请他把天珠送到掌纹地,可他当时逃避了,没有去完成这件事,活佛告诉他,你生命中所有的焦虑都是因天珠而起,天珠就是你的使命。

张杨在西藏找了一年,他在找什么?或许就是迫使自己焦虑,驱使自己去创作的“使命”。

不管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都寄托着张杨的某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垮掉派文学和西方摇滚乐刚刚传入中国时,普遍的在当时被称为先锋的文艺青年身上存在,甚至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张扬形容这种对于藏地的情结:“哪怕很多年过去了,你的人生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但那些跟你的生命有着强烈关系的事物,早晚还是会回到你的身上,你逃不掉。”

电影中最充满魅力的地方,正是导演对于“真实”和“虚构”的处理。

在片中,携带天珠的塔贝被各路人马追杀,而在另外一条线索中,作家格丹近乎疯狂的寻找着自己小说中的“塔贝”,而遇到的所有的人都否认了塔贝的存在。那么,塔贝真的存在吗?

电影的结尾,作家在札达土林那些确有僧人修行过的废弃洞穴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被他虚构的“塔贝”,继承了传送天珠的使命,张杨同样在电影中也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焦虑的出口。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谁能找到这部电影的完整版,可以联系我,我想看。

最后奉上,这个搞笑而又详细的介绍故事内容的视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