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接触开运动理论的朋友,相信对以下说法不会陌生:
“以减肥为目标的运动应以中低强度(约60-70%) 进行,在这个心率强度区域内,身体会以脂肪作为主要燃料,故能有效消脂。相反,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优先使用糖份(碳水化合物)作燃料,因它较脂肪更能快速供应能量予肌肉活动,但变相就没有消脂效果了。”
上述逻辑看似非常合理,多年来不少教练前辈,以至体适能课程和教科书也是这样教导,网络间提倡这说法的资讯更是多不胜数,连很多运动心率产品和带氧健身器械也会刻意标签这个区域为「Fat Burn Zone」,提示用家「正确」的消脂范围。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科研证据指出,这说法极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理论起源
在正常情况下,身体活动的能量主要由脂肪 (Fat)和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提供,而两者各自参与的比例(%) 会随着运动强度而改变。翻查文献,大约在50年前,科学家透过实验室气体交换比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 简称RER) 分析,发现在单一节运动中,以中低强度(约60-70%最大心率) 进行时的脂肪耗用率(Fat Oxidation Rate) 最高。当运动强度提升,无氧能量系统参与增加,碳水化合物(体内糖份)则会取代脂肪成为主要原料,以快速供应能量予身体。在极限强度运动时 (例如冲刺跑),碳水化合物的参与比例更会接近100%。
参照这个发现,当时不少学者和教练便推论只有进行中低强度运动,才能真正有效燃烧脂肪,反之高强度运动并不适用于减肥修身的训练计划之中。时至今天,我们仍看到大众媒体广泛流传这个说法。
真的有科研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