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特稿|端午,有一种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2020-11-13 13:47    

特稿|端午,有一种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五月五日,楚国大夫屈原在湖南汨罗江一跃而下,留下一段被世人永久铭记的佳话,纪念屈原成了最为大众接受的端午节来源的说法。吃粽子、饮雄黄、划龙舟,这些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端午习俗也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印记。

其实,无论是纪念屈原、伍子胥还是其他,端午节的文化内蕴都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然而,在一辈辈的传承里,乐观的中华民族逐步将悲伤的纪念仪式变成了鼓舞人们努力生活的文化符号。五月初五日,人们怀念投河的屈子,也为活着的人驱邪祈福。

二十一世纪,当我们还在过着端午这个古老的节日,享受着因它而得到的假期之时,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又在怀念着什么?这个端午节我跟几个身边的朋友聊了聊关于端午,以及端午背后越来越容易被遗忘的那些东西。

(一)端午,是假更是节

你有多久没吃过家里的粽子了?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工位身后的“皮皮鲁”时,她眯着眼若有所思了一会儿,“好……多年了吧,出来上学好像就没有吃过了。”“皮皮鲁”是河北人,一个吃着甜粽子长大的北方姑娘,在她的记忆里端午节吃粽子是小时候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哪怕是同一锅煮出来的,但端午那一天的粽子就是比其他时候好吃,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行。过节,本来就是一个仪式。只不过在孩子们心里,更多了乐趣和一丝神秘气息。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年临近五月初五,村头巷里总飘着粽子的香味。我是不爱吃粽子的,但是却特别喜欢隔壁的婶婶阿姨来家里一同包粽子的热闹场景,一边说着闲话,一边手指翻飞,不一会儿就能包上满满一筐,那娴熟的技巧总是让我惊叹不已。端午当天,母亲会早早起床,煮上一大锅作为一天的食粮,然后强迫我至少吃下一个,好像不吃就会有什么了不得的后果。后来上大学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吃到过家里的粽子了,没有了母亲的“逼迫”,我反而会更自觉地去买一个粽子来吃,围观包粽子的乐趣没了,吃粽子的仪式感却保留了下来。

我家的粽子是没有馅儿的,就是白白的糯米粽蘸点儿白糖。那些有蜜枣儿、瘦肉的粽子都是我上了高中后在市场上才知道的品种。至于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大人们口中提到的屈原为什么要投河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知道并理解。“小学老师就教了,端午要吃粽子纪念屈原,但那时候谁关心屈原是谁啊,能放假有好吃的就可以啦。”“皮皮鲁”说得一脸满足,但这确是实话,大道理不是小孩子在乎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惊醒世人,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他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屈原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会如是说。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但是,那里没有长江和黄河,也没有端午的龙舟、中秋的火把。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

想来也是惭愧,端午节之于我,现在的我,可能期待得更多是有一天的假期吧。但就像张副教授说的,“也不怪现在的人只想着这一天假期,只能说成年人的假日太难得了。”在他看来,要想真正提高年轻人对端午节这类传统节日的重视,只是放假是不够的,相关的文化活动也得同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何更好地传承是件任重道远的事。

那个小小的粽子,它融入了文明精神的悲怆,以最质朴的模样奏出时代的交响,生生不息。与其说我们过的是端午这个节日,不如说是热爱它背后的兰芝芳草和屈子“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形象。

(二)爱国,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儿

联系何贤达班长是在电话里,认识他是在去年的一次采访活动,他作为火箭军的先进典型出现在我面前。一年多时间过去,何班长还能清晰地记得我也是很让人意外。

何贤达是湖南人,他是听着屈原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映像里,老家过端午的节日氛围特别浓,每逢端午前夕家里就会下雨,好像是特意为了方便他们划龙舟一样,特别神奇。至于包粽子那就更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了。去年端午,家人给他邮寄了一些粽子,那是他当兵这么多年第一次吃到家里的粽子。“部队里过节也会吃,各种馅儿的,但是还是我妈包的好吃,不光是味道,更多的是情感。”在何贤达看来,抛开纪念屈原这层含义,端午节还是家人维系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会给家里打电话、寄钱,也会提醒班里的其他战士这样做。

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军人的端午肯定也与普通人不太一样。没有包粽子、用艾蒿水洗脸等常规操作,军营里的端午气息并不浓,该有的训练一样不落,战备反倒比平时更紧张,这是检验他们反应速度和能力的重要时刻,丝毫不能懈怠。炊事班煮顿粽子吃就算是过节了。

组织训练中的何贤达。(资料图)王 杰摄

“军人也是一种职业,就像其他的职业一样,总得有人来做。”牺牲奉献这样的词何贤达并不太认可,家和国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在他眼里国家安宁,家庭才能幸福,从军入伍怎么能说是舍弃了小家呢?从长远来看,军人其实是在维护更多家庭的和睦。现在随着军人社会地位地不断提升,他更加觉得从军是骄傲更是光荣。“如果要说军人这个身份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假如战争来临,我们肯定先上。这就是我们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的使命。”

军营或许换了一茬茬的士兵,但军人永远都在。

先后5次立功,从一名炊事兵到导弹发射1号手,何贤达已经22年兵龄了。今年他又获得火箭军“十大好班长标兵”的荣誉称号,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意外就会一直在部队干到退休了。对于还没有很多生活体验的人来说,22年或许很长,但对何贤达来说,他只觉得不可思议:还有很多事没做,怎么22年就过去了?入伍、新兵训练好像都是才发生的事情,那个觉得军装帅气、渴望进军营建功立业的自己也好像就在眼前。

回首22年的军旅人生,何贤达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如果当初没有当兵,或者当了兵几年就回家了,可能就是另外一种人生,谁能保证会比现在好呢?人生没办法假设,他相信选择的路一定是当时最适合自己的。

兵龄越长,责任越重。目前何贤达所在单位处于转型关键期,他与年轻的战士又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学习新技能、了解新装备也成了他的当务之急。在他看来,转了一圈,自己好像又回到了起点。

(三)努力的人生,就值得去过

王立博是北京某健身房的工作人员,每次见他都是乐呵呵的,对去健身的人特别热心,遇到一些初级的会员,他会耐心地给予简单的指导。他老家在山西,外出工作已经十年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得到了这份健身房的工作,也是他最喜欢的一个。

端午节他轮休,也没有特别的安排,打算买个粽子,给家里打个电话,休息也是过节。除了春节,端午这些节日他一般是不回家的,通讯方便了,手机里也能看见。每年端午他家里也会包粽子,甜的,放蜜枣。不过,粽子对他倒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每次回家,他最喜欢的是妈妈包的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瞬间勾起他的乡愁,那一定是饺子。在外闯荡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妈妈的手艺。“我妈包的饺子,绝了!”这是整个聊天过程中他嗓门儿最大最激动的一次。

王立博自己包的饺子。(图片来自王立博朋友圈)

对王立博来说,端午似乎跟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要回家。他没有深究端午背后的意义,千百年传下来的习俗总有其道理,最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北漂的日子,最难的不是工作上的辛苦,而是那份能吞噬人心的漂泊感,北京很大,可是却不属于他。他是个没有太大花销的人,除开每天吃饭的钱和必要的衣物,他的大部分工资都能存下来,“出来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多存点就能早点回家了”。

王立博从小喜欢运动,长大后热衷健身,运动是个能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所以,能将兴趣变成工作他觉得很幸运。“希望以后能开个健身房,很难,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吧。”很难,他说了很多次。但人总要有点目标,这样生活才不至于无聊也不会丧失奋斗的动力。靠自己的能力成家立业,是他目前的愿望,积攒了十年,现在还差一点点。等“那一点点”补齐的那一天,他会回到老家,结束北漂的日子,踏实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十年,他说的轻描淡写。

他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不羡慕那些身家千百万的人,觉得羡慕也没用,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自己心安理得,不给社会添麻烦,没有虚度人生就行。

诗人穆旦曾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像萤火虫一样,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这是穆旦的赤子之心,又何尝不是王立博的?我们那么努力地生活,不就是为了完成属于自己普通的人生吗?

(四)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不爱逛街、不化妆、好像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杨晶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大学毕业时,同学看到招聘信息推荐给了她,然后她就来到了现在的单位,成了一名新媒体编辑,至今工作还不满三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到端午,杨晶第一反应的是屈原的《离骚》。比起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初心和追求对杨晶的影响更深。

杨晶与同事加班剪辑“挡刀女孩”视频。杨晶供图

杨晶说自己从小喜欢军事,爱下棋,爱玩具枪,喜欢看阅兵式,对电视上的军人感到佩服又好奇。“可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吧,如果可以,我一定会选择跟军队相关的工作。”她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因为是军事媒体,所以也欣然接受。跟所有刚参加工作的人一样,那时候的她甚至不想下班,感觉要学的太多了。后来时间长了,也开始感到困惑和对自身前景的担忧,直到去年全军第一次社会公开招聘文职人员,她如愿录取。这是一个契机,也是一剂让她定下心来的强心针。“文职不仅是一个身份,它让我有了一种归属感。”人都是需要身份认同的。

临近端午,杨晶才终于清闲了一点。整个五月,她都在关注着一件事情,那个为同学挡了八刀的女大学生令她魂牵梦绕。从关注到认识,从主动联系到稿件编发,她始终全神贯注。五月十七日,《我和崔译文,从仰望英雄到成为朋友》发表,她觉得像松了一口气,就像是跟自己较劲一般,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终于完成了,并且还完成的不错。这篇文章反响很好,甚至可以说小火了一把,这是她没有想到的。其实,付出了努力,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于杨晶,“挡刀女孩”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来以为英雄很远,其实英雄就在身边。英雄,以前只是书上的概念,就像屈原那样,触摸不到。现在才明白,英雄不一定要有今天动地的故事,能够舍己为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英雄。那些普通的战士,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都是。采访了很多基层战士,不少都已经记不起名字,但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她会永远铭记。

为什么会坚持报道“挡刀女孩”?杨晶觉得她感到了一种责任。“既然干了这一行,既然在军事媒体的职责范围内,我就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文职人员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选择军事媒体的初衷,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去写去报道部队里的人和事是她想一直做下去的事。什么也不图,就是喜欢。

忙碌的五月过去,端午节,她说要好好儿休息,调整精神为了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新闻。

后记

跟他们聊完以后,我突然发现大家对端午的情怀比我想象的要多。当我们吃着粽子享受假期的时候,或许并不会把屈原、把他的爱国主义等精神品质挂在嘴边,但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深入我们的血液,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大英雄,我们都或多或少受着屈原精神的感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努力前行。这就是端午节的意义,也是我们最该坚持和提倡的东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