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稳步前进的上升期,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青训学校和人才基地,还是每年大大小小逐渐完善的青超联赛和各种杯赛,青少年足球在渐趋完善的同时,我们不免心生疑问,在普遍以比赛成绩为主的当下,这种硬性指标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它对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好处?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有一则短视频火了,不知名的少年足球比赛中,一名身材矮小的球员被迎面踢出的皮球砸倒,但他没有趴在地上哭鼻子,也没有家长跑上去将他扶起,他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爬了起来摆摆手示意没问题,而场下的大人们则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样一个只有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评论里无人谈及比赛结果如何,也并无意了解这个小男孩未来怎样,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份自立精神。
从成绩指标来看,中国足球实属足球不发展国家,那么仅仅将成绩看作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标杆,岂不是限制自由发展的枷锁?对于一个青训机构来说,人们对他评头论足的出发点似乎总是局限于成绩上面,输赢之间的风评差之千里,也似乎是整个中国足球,或者是球迷群体的“苛责”,对于成绩的重视与急功近利的浮夸风,似乎难免对青训造成一种确实存在的波动。成绩即王道,一旦输球,就会被批到体无完肤。正是这种压力下,青训机构难免在球员的培养方针和实际建设中,将青少年早期的训练过于目的性和成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