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亚洲文明新视野|在马六甲感受郑和印记

2020-11-04 12:15    

(文/林昊 王大玮)“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小城。”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如此记载了郑和船队来到当时马六甲王国的盛景。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驻节马六甲。

郑和下西洋让马六甲发展成万国津梁。100年后,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占据,在殖民者之间的反复争夺中,作为港口的马六甲逐渐没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马六甲海峡依然以这个小城命名,但其辉煌早已不在。

走在今天马六甲的街道上,郑和船队的遗迹早已难觅,但郑和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他的传说和他所带来的友谊在马六甲乃至马来西亚世代相传。

郑和船队带来和平友好

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是马六甲人。在他看来,600年后的今天,郑和依然塑造着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马来西亚民众认为中国是一个友好的邻邦。为什么?”颜天禄说,“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读到郑和,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600年前他本可以轻易拿下马六甲,但他没这么做,还保护了我们。”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多个场合都说过,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强大船队来到马来西亚,带来的只是友谊,留下了马中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和来到马六甲时,当时的马六甲王国刚刚起步,郑和捎去的不仅是国家间的友好,更有对马六甲王国发展极为重要的人才、技术、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宗教等全方位支持。历史记载,郑和的随行船工向马六甲传授造船技术;郑和船队在当地督工筑路修桥、凿井取水;教当地人饲养耕牛、播种水稻;为当地人培训泥瓦工;帮当地人围猎泛滥的鳄鱼并制作皮靴……

游客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物纪念廊外拍摄郑和雕像(朱炜 摄)

郑和的多次造访,在马六甲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马六甲留存至今的“三宝山”“三宝庙”等古迹,无一不在讲述着当年那段历史。

郑和把中国的文明带到了马六甲,也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往来。在马六甲老城,中式祠堂、宗庙和会馆夹杂在鳞次栉比的骑楼中间。经过了600多年的发展,郑和在马六甲已经成为一张多元文化融合的名片,世代传承。

在新时代弘扬郑和精神

在马六甲河边,朵云轩的招牌格外显眼。这是中国百年老字号朵云轩艺术馆在海外设立的第一间分号,而它的全称是郑和·朵云轩艺术馆,馆长黄文庆来自福建。他说,之所以用郑和命名朵云轩在马六甲的艺术馆,就是考虑到郑和对于马六甲、对于中华文明在马来西亚传播的贡献。在他看来,郑和精神在今天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加以弘扬。

据黄文庆介绍,郑和·朵云轩艺术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举办了多次以郑和为主题的活动,如“郑和画作展”“郑和海洋文化周”等。

2018年底,艺术馆方面联合中马两国郑和研究机构举办“国际郑和大会”,围绕共享、合作、发展的主题,探讨在学术交流、文化互动和商贸合作等领域弘扬郑和精神。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参观了郑和塑像和水墨长卷《郑和下西洋》。

黄文庆认为,这表明马来西亚政府对于郑和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对于推广郑和精神很有意义。他说,目前国际郑和协会正在积极筹备中,郑和·朵云轩艺术馆也参与其中。

中国元素为马六甲添亮色

600多年前的郑和船队给马六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中国元素正在给马六甲增添新的亮色。

在马六甲海峡岸边,矗立着雄伟的“又见马六甲”剧场。从设计、施工到演出,剧场融入了众多中国元素,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负责概念设计,中建三局进行总承包施工。

中建三局方面介绍,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创下了五环结构毫米级精确定位、东南亚最大汽车吊完成了百吨级一次性钢构件吊装这两项施工纪录,正在申报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

2018年7月7日,由中国著名导演王潮歌指导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在这座剧场首演。短短70分钟,《又见马六甲》讲述了马六甲600多年的沧桑变迁,让观众乘着“时光之船”回到了马六甲王朝。

演出在郑和船队抵达马六甲的雄壮大鼓中拉开序幕,数十名大汉整齐划一地表演,仿佛将观众置身于大船之上,随着郑和一起抵达马六甲。

王潮歌当时说,2008年马六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它留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古老的建筑,更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马来西亚旅居多年,黄文庆对于马六甲和郑和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马六甲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郑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让和谐、包容、和平的郑和精神更好地弘扬发展。”黄文庆说。(作者为《参考消息》驻吉隆坡记者)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