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徐汇区衡山里,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之一,“再忆萧珊——巴金与萧珊纪念展”今天(17日)上午与市民见面,同时,萧珊翻译的《初恋》手稿本新书也在展览开幕式上首发。
萧珊(1918-1972),浙江鄞县(宁波)人,本名陈蕴珍,著名作家巴金的妻子,1942年,肄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转入历史学系,后协助巴金从事编辑工作,1958年起担任《上海文学》《收获》杂志义务编辑。萧珊从1937年起开始发表散文、诗歌,著有《萧珊文存》。自1953年起,翻译的屠格涅夫和普希金的小说《阿细亚》《初恋》《奇怪的故事》《别尔金小说集》等相继出版。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巴金在《怀念萧珊》中这样形容妻子萧珊。作为巴金一生的伴侣,一个颇有灵气的翻译家,一个思想进步敢做敢为的现代女性,萧珊的灵魂有着多面的色彩。在衡山里整洁的砖墙上,参观者可以阅读萧珊青年时于避战途中所写的散文,欣赏她由青春步入中年多幅旧照上的风采,领略她翻译文稿时的勤恳和优美的文笔,同时在两人的家信手稿中体味巴金和萧珊一生矢志不渝的爱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故居还举办了“纸短情长——书写家的温情”活动,逾千名读者参与家信抄写,将巴金与萧珊的深情落笔于特制明信片上,从中精选出的一百张明信片与与萧珊的手稿、书信、原物一起在展览上呈现。
读者抄写巴金萧珊家书
2018年是萧珊诞辰百年,新版《萧珊文存》将初版的整册分为四卷《萧珊诗文集》《萧珊日记书信选》《别尔金小说集》《初恋》,装帧典雅、便携易读,其中部分散文作品是第一次出版。作为巴金的夫人,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此次首发的《初恋》手稿本汇集萧珊翻译的屠格涅夫名著译文手稿精印出版,还配有该书初版复刻本,以精美的形式为学术研究和图书珍藏提供了可靠的样本。
《初恋》是俄罗斯伟大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一部中篇小说,写于1860年。他曾经说过:“只有一个中篇小说是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反复阅读的,这就是《初恋》。它也许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在其他作品中,尽管不多,总有些虚构的成分。《初恋》里描述的却是真事,不加丝毫渲染。每当我反复阅读的时候,书中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眼前。”《初恋》有多个中译本,萧珊的译本流传较广,曾多次重印和收入屠格涅夫各类选集、文集。萧珊的《初恋》译本,翻译于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年初,平明出版社1954年5月初版。1953年,巴金再次赴朝鲜采访期间,萧珊开始《初恋》的翻译。“八月一日开始我译《初恋》了。”萧珊在1953年7月29日致巴金信中写道。到当年年底,她又记录道,“《初恋》到今天还没有译好。……其实只有最后两章了,两三天就可以完成。”(萧珊1953年12月20日致巴金)巴金于1954年1月下旬回到上海,这部译稿应当完成于巴金回家之前的这段时间。
萧珊的翻译是在巴金的鼓励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初恋》翻译期间,巴金曾致信萧珊:“你的文字有一种好处,就是清新气息。但你容易犯生硬晦涩的毛病,这应当避免。我介绍你读点白居易的诗、赵树理的文章、李季的诗。这些文字平易明白,生动,读读这类文字可以治你生硬晦涩的毛病。家宝的戏也可以再念念,你不会去摹仿别人,因此也不会失掉自己好的风格。多读别人作品只有好处。你译《初恋》多花点功夫,初稿写清楚一点,以便自己随时修改,将来出版一定要比《阿西亚》更好。”(巴金1953年11月5日致萧珊)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巴金说:“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初恋》手稿本收录《初恋》译文手稿共89页,其中《初恋》内容介绍一页,为编者另外发现的手稿底稿;其余译稿为《初恋》译文手稿。手稿上红色笔迹,为编辑处理稿件笔迹;正文(包括注释)中部分异色笔迹的修改,为巴金先生的校改;内容介绍一页上有巴金增补和校改的笔迹,献词一页亦为巴金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