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卡西莫多的钟楼倒了”,巴黎圣母院大火让世界心碎,建筑的魅力源自文化……

2020-11-03 10:47    

摘要:用文学性的抒写为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影响,留下富有诗意的注解

上周,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引发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当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的那一刻,全世界网友都为“卡西莫多的钟楼”悲叹。卡西莫多正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之一。在这本同名小说中,雨果用近70页的章节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描绘。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广泛的影响力,使得巴黎圣母院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厚的底蕴与重量。巴黎圣母院与雨果小说之间的相互映射,诠释了城市、建筑与文化间的融合关系。第七届“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近日在爱神花园举行颁奖仪式。这一连续7年举办的征文活动,正是希望引导城市里的人们关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文学性的抒写为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影响,留下富有诗意的注解。

据悉,此次诗歌散文大赛共收到应征作品5600余份,评委经初选、入围选和隐名终评,最后排定得奖名次。散文类一等奖颁给了四川彝族作家加拉巫沙《不灭的碉楼》,诗歌类一等奖则由上海作家曹剑龙组诗《江南,榫卯镶嵌的声色》获得。

“彤彤漆红的楼阁生命长青/门扉滋润地度着蜜月/咿哑咿哑仍是旧时一扇花窗/窃看金陵秦淮河两岸翘出钝角/姑苏平江路的飞檐衔接对街……”曹剑龙组诗《江南,榫卯镶嵌的声色》从细微之处描摹了江南历史建筑与当代建筑。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褚水敖在点评诗歌时说:“通过呈现种种榫卯镶嵌的声色,诗人在情与思之间,构建了一个诗情勃发而又哲理深沉的江南。”如果说曹剑龙的诗歌是在烟雨朦胧、水汽缭绕的江南所酝酿的,那么彝族作家加拉巫沙则呈现出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另一层风貌。鲁迅文学奖评委任芙康指出《不灭的碉楼》笼罩着一层神秘又凄美的气息,作者用反常规的写法,写出了设计师与彝族姑娘的一段凄美爱情,而设计师设计与建设碉楼的过程又重塑着彝族的血脉,传承着中华传统。

大赛来稿者广泛,其中,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诗人娜斯佳以异国友人的角度所写《生活的城市和城市的生活》获得了诗歌类三等奖,来自美国的冰花所写的组诗《大上海》获得优秀奖。“有人喜欢在梦里寻找希望/有人喜欢在田间寻找自我/很少有人歌颂城市/但我,却每天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每天推窗,看见的是城市的高楼/太阳就躲在高楼的后面/我每天散步,走在街道两旁的树木下/我身边的风,是汽车的声音/我说,街灯是现代的星光/照亮黑夜的,不只是星月/我说,高楼也是一座大山/里面那些穿着皮鞋的先生和女士,也是砍柴的人……”写下这首城市颂歌的俄罗斯姑娘娜斯佳主持了当天的颁奖仪式。1995年出生的娜斯佳,2014年到杭州留学,入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如今中文已十分流利。“我很喜欢杭州,现在也经常来上海。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既有车水马龙、摩天大楼,又有一座座隐蔽的花园等待人们发现。”娜斯佳说。

诗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表示:“建筑与文学二者都是历史与时代的纪念碑。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凝聚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好的建筑代表一个时代,文学亦是如此,将一个时代的情感、风俗、人情、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巴黎圣母院不会因为大火而失去色彩,因为文学会让它绽放永恒的光彩。”

大赛创始人之一、禾泽都林设计院院长宋建良认为,建筑要避免“千城一面”,根本在于文化。“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建筑运动,现在的信息革命和环境保护运动必将带来新的建筑革命。中国建筑之所以高贵,在于其灵魂的和谐之美,而中国建筑的灵魂是华夏文化,文化、自然、人性和产业必将成为建筑与城市的主题。”

活动由上海作协、《上海文化》杂志社及文学报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