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折射了怎样的人生百态?读之,叹之!

2020-11-02 00:33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上这首诗是脂砚斋《红楼梦旨义》中用以评说《红楼梦》的,从诗的字里行间可窥见人们对这本古典名著的真切感悟。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这本书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和见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其实,在《红楼梦》的开篇,曹雪芹就曾自评:后人见此书,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正如他所预见的,历经几百年的‘红学’讨论,人们研究至今也没能得出具体的定论。

那么,这些年,人们到底都在研究什么呢?这本书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又有着何种的魅力,今天作者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除了极具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人们探究与关注更多的,便是书中的一众女子佳人,她们风情万种,各有千秋,连结局也不尽相同。

而恰恰在这些女子的背后,隐藏着的才是本书最耐人寻味,也最需要深究的人间百态。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京城贾府,且正值四大家族最为繁盛的时代,贾宝玉理所应当地在软香温玉中成长,而其在程甲本第五回神游太虚境时,一一预见过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又因各种缘由这些女子齐聚贾宝玉的身边,算是让贾宝玉亲自见证了这些女子最后的结局。

与之相对的,是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整个大清上到皇上臣子,下到黎民百姓,都沉醉在康乾盛世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曹雪芹后来曾自述是依托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来书写《红楼梦》的,而那些书中的女子基本都有原型,与其说是为了纪念那些年自己曾怀有的敬佩之心,还不如说,这些女子的故事里包含着作者真切的崇仰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羞愧。

由此可见,这些女子的背后包含着的不止书中的现实,还有书外的势态,更有作者本人的情感,众多因素包裹之下,这些女子的形象变的具体而生动起来。

书中的女子们,不娇柔作态,自创海棠诗社,遇事逢节便吟诗作对,活的诗情画意,潇洒自如,至少,在一切变迁之前,她们经历过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

然而现实如利刃,削去了王熙凤的锋芒,磨平了李纨的棱角,剥夺了史湘云的天真,销蚀了这些活灵活现的女子,曾拥有过的一切美好。

世事无常,悲剧终不可避,先有秦可卿病逝,晴雯被逐,随后夭逝,紧接着元春先薨,妙玉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而书中最主要的两个女子(并列金陵十二钗之冠),黛玉身子渐弱,终因爱人与他人成婚,咯出一口血,在宝钗大婚之夜逝去,而宝钗虽得以与宝玉成婚,但在有孕后,因宝玉魔怔出家,最后结局之悲凉可想而知。

十二钗中泼辣个性如王熙凤,细心温婉如秦可卿,直爽大方如史湘云,还有淡漠如烟的妙玉,才华横溢的李纨,贾家四姐妹元春、探春、迎春、惜春,以及巧姐,自然,上述还只是正册,副册中的袭人、晴雯等…

这些女子都在书中用自己最真实的性格,认真演绎出专属于自己的人生,有时甚至让读者觉得她们最后结局的喜悲都不再重要,认识了她们,见证了她们书中的一生,便已经是我们的幸运了。

读者们,对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大家有怎样的见解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