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三国的谋士,大家不得不说下知天文,懂地理的诸葛亮,几千年来他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引得中外人物对他崇拜不已,在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路程中可以说被记下了好多经典事情,像北伐中原,赤壁斗智,草船借箭,匡扶汉室等等。但有一件事估计是被罗贯中夸大了,模糊了三国迷,我们今天一块来看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这个典故的时间段是在“赤壁之战”中的备战期间。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事实上这个故事是可以找到原型的,可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主人公说谁呢?同样是三国集团中的吴国,是吴国国君孙权,故事也是在“赤壁之战”五年后的“濡须之战”。
曹军不识水性,孙权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也不应战。孙权就亲自坐船来探曹操虚实,鼓声大作,就跟迎亲似的。曹操一看,这还了得,不能败了阵势,于是下令万箭齐发。这箭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斜了,怎么办?孙权也不慌,为求平衡掉转船头,于是把另一别也射满了。就这样载了一船的箭回去。所以说呢罗贯中也不是瞎写乱造,写得还算有点依据的。
当时曹军不识水性,孙权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也不应战。孙权就亲自坐船来探曹操虚实,鼓声大作,就跟迎亲似的。曹操一看,这还了得,不能败了阵势,于是下令万箭齐发。这箭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斜了,怎么办?孙权也不慌,掉个头呗,于是把另一别也射满了。就这样载了一船的箭回去。所以说呢罗贯中也不是瞎写乱造,写得还算有点依据的。
当时曹军不识水性,孙权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也不应战。孙权就亲自坐船来探曹操虚实,鼓声大作,就跟迎亲似的。曹操一看,这还了得,不能败了阵势,于是下令万箭齐发。这箭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斜了,怎么办?孙权也不慌,掉个头呗,于是把另一别也射满了。就这样载了一船的箭回去。所以说呢罗贯中也不是瞎写乱造,写得还算有点依据的。
诸葛亮维护孙刘的联盟,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怎么放心诸葛亮去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