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浪漫的交往中,我始终痴痴地坚信:运用——最好的学习。
《论语·学而》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及时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
叶老殷切地教导: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面的叫书面语言。语文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
很为那种“到此一游”式的语文学习而感到悲哀。有人以为语文能力只需所谓“读、读、再读”“煽情、煽情、再煽情”的熏陶和感染即可习得。事实上,这样的效果极可能是走马观花。语言运用,这本色的“语文学习”千万不能退出课堂教学的舞台。
向往和追求着——运用的过程是美丽的。
不经意中读到一首诗: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走弯路
我说
把弯路走直
就是捷径了
儿子说
把直路走弯
路就长了
享受摇曳多姿的历程,是孩子的天性。这也启迪我们,语言运用的教学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孩子喜欢富有情感的运用氛围。学习了不胜枚举的精美篇章,不妨在音乐中学习课文新的语言,写一写眼中的景象,不妨发挥想象,对“惊弓之鸟”说一说《大雁,请你歇一歇》,对凡卡讲一讲《凡卡弟弟,让我与你说说话》……背诵了大量荡气回肠的古诗,可以在新的生活情景中用一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欣赏了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尝试着写一篇小文章和老师一比高低……一切要在学生心灵感动中进行,一切都要在诗意的安抚中润泽。
孩子需要展示的天地。课前,读读书,动动笔,尽量表达最初的感受;课中,倾听同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话语,倾听老师在同学争论不休时的指点迷津,而后展示自己独特的收获;课下,尽情舞蹈于校园里的黑板报上、网络班级的讨论平台里,在走向社会的语言能力大展示活动中,可爱的天使们放飞个性和梦想。
企盼和等待着——运用的结果是美好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外在地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内里则表现为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运用,它是赤诚之心的清晰再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运用,它是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运用,它是愁怨相思的真切写照。学生的语言运用,同样是真情表达的结晶,滚动着天真和顽皮,是心灵个性的表达,优化组合着人品与文品。
运用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听),运用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说),运用是离不开精美篇章的双眸(读),运用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写),运用是一手工整的、漂亮的方块字(书)。
运用,美在结果,更美在过程。老师们,请带着孩子们快乐地踏上美好的语言运用的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