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次读都要痛哭?

2020-10-30 19:40    

因为《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的小说家言,世人对曹操的印象极坏,京剧里都是白脸,是阴险、狡诈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能反映曹操正面形象的许多史料都少为人知,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在这篇文章中,曹操自称读到蒙恬临死前留下的两句话,“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每次都会痛哭而泪流满面。

1、蒙恬临死前哪两句话让曹操痛哭

《史记 蒙恬列传》记载,胡亥继位后,只信赵高的话,准备向蒙氏兄弟俩下手。子婴规劝,发表一通演讲,胡亥全当了耳旁风。派出亲信先把蒙毅赐死,又去赐死蒙恬。要说起来,蒙氏兄弟虽是武将,口才都极佳,蒙毅死前曾引经据典,深明大义。

这次轮到蒙恬,他同样旁引博证,侃侃而谈,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从先祖到他的子孙,以信义、军功立于秦宫已三代人。现在我领兵30余万,我的军威军势足够支撑我背叛,但是我在明知必死时却坚守节义,原因是不敢辱没先祖的忠贞教诲和辜负先皇的信任。

2、曹操自述痛哭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蒙恬这两句话会让曹操痛哭?先来看看曹操自己是怎么说的: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如果国家没有我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帝,多少人会称王。可能是有人看到我很强势,又天生不信天命、不听从命运安排,难免以私心评价和议论我,说我想当皇帝的野心,这全是无端猜测,经常让我心神难安。

在举了齐桓公、晋文公尊王的例子后,曹操感叹燕将乐毅出走赵国,不肯领赵国军队攻打燕国,又引用蒙恬临死前的两句话,说自己每次读到都痛哭不已,是因为“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从我祖父、我父亲到我,都担任了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家族,现在到了曹丕兄弟们,受信任也已超过三代人了。在这里,曹操自比当年受冤枉的蒙恬,用来说明自己现在面临的处境、心境只不过是历史重演,提醒世人不要再次冤枉一个忠臣。

3、曹操对蒙恬的痛哭为何被认为太假

曹操对蒙恬临死前两句话的痛哭,确实反映了他当时面临的境况、非议。这篇文章写于210年,时年曹操已统一北方,天下三国鼎立。孙、刘两家联手抗曹,并散布曹操“欲废汉自立”的流言,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因此,曹操写了这篇退还皇帝加封三县、阐明心迹和志向的文章,以反击天下人的诽谤。那么效果如何呢?孙、刘两家都认为曹操对蒙恬的痛哭太假,原因是曹操下面的话又被抓住了: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然后让我放弃军队的统领,把军权交还,到封地武平侯国,实在不行。为何?确实是担心放弃军权会被别人谋害。这既是为子孙着想,也考虑自己撒后后国家会有倾覆之危,所以不敢只图好名声而遭受祸害,这种事不能干。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被我坚辞,如今改变主意想接受,不是为再次获得殊荣,是想让他们为外援,保证天下的平安。

对此,孙、刘两家又有话说了:原来你曹操说了半天,自比蒙恬,又引用周公的话表明拥立天子,既然如此大公无私,却找了种种理由,不放权,还让三个儿子受封……所以,无论什么解释只不过是粉饰自己而已。

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不同,自然结论不同。本来是不同阵营的不同说法,结果曹操也没有想到,几千年后自己被一本书给盖棺论定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说呢?

那么,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痛哭一次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