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凌青说历史
欢迎来到百家号凌青说历史,想来对战国时期历史比较了解的都应该知道,在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余诸侯国为了抵抗秦国,同时增强自己的力量,王公贵族纷纷蓄养人才。他们广招宾客,毫不吝惜财物,聚集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也使得战国时期的历史更加绚烂多彩。
在这其中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最为有名,他们都是王公贵族之后,因此后人称其为战国四公子。史料记载,四人各蓄养了300士子,帮助他们建功立业,创造了赫赫威名。而这些人又都站在秦国的对立面,吕不韦想要进一步开疆拓土,终究无法绕过他们。在灭掉东周后,吕不韦为了巩固和扩大成果,不断向东用兵。东方诸国惶惶不可终日,非常担心自己成为秦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其中,魏国首当其冲,魏安釐王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不得不派人将信陵君魏无忌请回国。
信陵君的称号里虽然有个“信”字,但其一生都处于兄长魏安釐王的不信任中。信陵君重义气,乐于帮助人,门客编纂了《魏公子兵法》,是战国四公子之首。对于魏安釐王来说,外部的威胁比内部的威胁要大得多。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信陵君作为魏安釐王的弟弟是不能继承王位的,但是在这段历史中,兄弟相攻、父子相残的事情也不少,因而在魏安王看来,信陵君就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利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更加重要的是,凭借信陵君的能力和威望,取代魏安釐王简直易如反掌。曾经有件事让魏安釐王惊恐万分,当年秦军举全国之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独木难支,只好向魏国和楚国求救,魏国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
然而,这时的秦王开始向魏安釐王施加压力,魏安釐王心生忌惮,便命令晋鄙按兵不动,十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赵国一点点被吃掉。在这种情况下,最着急的无疑是赵王,他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救援。信陵君心知必须救援赵国,但同时他也知道不会得到魏安釐王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好买通魏安釐王的妃子如姬,盗取了魏安釐王的兵符。拿到兵符之后,信陵君假借王命,击杀了领军大将晋鄙,亲自率军去解邯郸之围,最终与楚国一起击退了秦军。信陵君虽然解了赵国之围,但是魏安釐王却轻易饶不了他,因而他干脆在赵国住下来,而这一住就是十年。此时,魏国遭到秦国的威胁,魏安釐王才同意让信陵君回国,之前他“窃符救赵”的事情也就既往不咎了。
信陵君回到魏国之后,立即被拜为上将军,他使用联合多国一起抗秦的策略,在赵、韩、魏、楚、燕等国的帮助下,一举击败了吕不韦率领的秦军,迫使其退回了函谷关。这就让吕不韦终于意识到,信陵君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不想办法将他除掉,自己在战场上绝对讨不到便宜。而既然在战场上无法打败他,就只好在战场之外想一些办法了。吕不韦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派使者带着大量财物去魏国行贿,从而引导舆论向不利于信陵君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被信陵君击杀了的晋鄙家人,对于诽谤信陵君的行为更是不遗余力。他们按照吕不韦使者的口授,把信陵君说成了一个“身在魏国心在赵”的叛徒,并且说他有取代魏安釐王的野心。
魏安釐王果然中计,用其他人代替了信陵君的上将军一职。信陵君心知魏安釐王不会再起用自己,因此失去继续为国效力的机会,每日只是纵情享乐,直到四年后死于饮酒过度。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13岁的赢政登上王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史料记载,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尚且年少,只能将国事委托给大臣处理,而这个所谓的“大臣”实际上就是指吕不韦。除了身居相国重位,吕不韦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而且只有赢政能够使用,即“仲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叔父或叔叔。这样的称呼虽然主要是因为秦庄襄王和吕不韦的关系,但同时也说明了吕不韦在嬴政一朝的分量之重。
在嬴政登上王位而不能亲政的十年之间,整个秦国无疑都在吕不韦的控制之下,而他的治国才华也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施展。在军事方面,吕不韦继续保持东进的整体态势,先后占领了楚国、赵国和韩国的大片土地。如此一来,楚、赵、燕、魏、韩等国再次感到威胁,于是又一次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强大攻势。但是,由于联军缺少像信陵君那样强有力的指挥人物,吕不韦轻而易举便将联军击溃了。既然联合抗秦不成,各国只好纷纷寻求自保,其中的韩国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出使秦国,说服吕不韦开凿水渠。韩国此举意在牵制秦国的大量人力物力,最终达到迟滞秦国东进步伐的目的。对此,吕不韦虽然明知韩国的阴谋,却将计就计地重用郑国,最终开凿了一条横跨渭北高原的大河,使得关中地区的大片荒地变成沃土。
如此一来,秦国虽然放缓了东进的步伐,却建立了更加坚定的后盾,为赢政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内政方面,吕不韦非常注重引进人才。在此之前,秦国只注重引进兵家和法家的人才,此举也为秦国的法制严明和军事强盛做出了贡献。而吕不韦不仅注重引进兵家和法家的人才,同时欢迎各家学派的人才到秦国做宾客。为了保障这些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他还修建了千余座房屋。史料记载,吕不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也就是说,吕不韦用高官厚禄来吸引各国人才,人数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3000人。应该说,吕不韦这样做参考了战国四公子的做法,或者说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只是秦国很少这样做。
因而在吕不韦推行招纳贤才的政策之后,秦国的各类人才都开始多了起来,这就让秦国的繁荣和强大变得指日可待。还有一项由吕不韦完成的历史功绩,在此不得不说,那就是其门客所编写的《吕氏春秋》一书。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同时融合了各家学说,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思想价值。吕不韦最初的想法是以《吕氏春秋》为蓝本,为天下统一之后的思想建设做铺垫,以便天下人都能够形成相同的意识形态。不过,由于《吕氏春秋》在内容方面比较庞杂,后世大多将其视为杂家著作。近代的胡适先生则进一步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而道家又是杂家的新名,秦汉以前的道家可以叫杂家,之后的杂家也可以叫作道家。
因此,在小编看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氏春秋》都可以被视为一部道学著作,吕不韦也将其视为包罗古今万物的全能著作,这无疑与道家的思想暗合。你们觉得呢?看来这一文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