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雍正强令广东与福建人学说北京官话,却依旧败给了方言土语

2020-10-27 09:26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最让人感到千差万别的,大概还属口音了,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普遍“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若两个相邻县城的人用方言交流,比手划脚再加上几句夹生的普通话,纯属常态。

而南方人中,又以大福建人讲话最为拗口,本土乡音就不谈了,只论普通话,在大力推广了数十年之后,但凡闽南壮士一开口,还是会惊倒无数围观群众,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福建人说普通话”,便可见一斑。

当然,福建人讲普通话不标准,却也不寂寞,因为我大广东人士也差不多,不要说前鼻音后鼻音,就算单个汉字的发音也是云里雾里,典型例子,如近来的“渣渣辉”先生……

有鉴于此,普通话或者旧时的官话,就成了某些闽粤人士因发音困难而跨不去的坎。比如明朝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陈璘,由于只会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硬是活生生被压在了地方上,长期只能干些“剿匪别动队”的活,若不是战力实在够劲,日后能不能混出头都两说。

而历朝历代,对闽粤口音问题容忍度最低的,还属大清国雍正皇帝。

雍正的勤政算是出了名的了,据某些学者宣称,甚至到了“日睡不足四小时”的地步。但皇帝做久了,却也发现一大头疼现象,即挤压睡眠换来的时间,竟全部浪费在了闽粤籍官员的口音问题上。每每召对,来自广东、福建籍官员说出的话,总是让他不得甚解,琢磨半天才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让雍正忍无可忍。

1728年,雍正设立“正音馆”,强令广东、福建两地士人学习北京官话(普通话前身),并规定以八年为期,若到时还说不标准,就取消其科举资格。这道诏令不可谓不狠,但效果如何,恐怕只有天知道。

仅仅四年之后,某位广东巡抚就上奏反映,广东人学习起北京官话来实在困难,虽然大力推广了四年之久,却依旧乡音不改。至此,雍正的“正音馆”尝试,可以宣告失败了,久而久之,便逐渐荒废,鲜有人再提起。

而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这位广东巡抚的难处,纵使北京官话已经推广了一百多年,但直到晚清时节,闽粤籍官员的官话水准依旧游离于平均线以下。

1900年“庚子国难”,当八国联军即将攻入北京时,慈禧曾召开过数次御前会议,讨论该不该借义和团之力向十一国开战。在这场攸关国家命运的讨论中,以袁昶、许景澄等为首的五位大臣,因强烈反对慈禧的无厘头做法,而先后被冤杀。

但在此之前,一位福建籍官员张亨嘉也曾慷慨陈词,恨不得指着鼻子大骂了慈禧一番,最终却毫发无损。原因很简单,张亨嘉讲着一口地道的闽南式北京官话,故而虽义愤填膺,口若悬河,慈禧却一句没听懂,只好略微点头装样子,随他去了。

此后,张亨嘉又出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第四任校长,据此而言,虽然官话水平不敢恭维,但广东、福建读书人的文化水准可一点不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