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大清首个驻外公使眼光放达,却因干了此事被弹劾,归国后郁郁而终

2020-10-21 12:19    

大清首个驻外公使眼光放达,却因干了此事被弹劾,归国后郁郁而终

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眼前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波涛,在这个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帝国面前,是一位前所未有的敌人和前所未见的广阔空间。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想要继续故步自封是不可能了,为了自强,为了免遭凌辱,清政府必须面对现实,开展自己的现代化改革。

在这场改革中,开眼看世界的官员林则徐,《海国图志》的作为魏源,《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繼畬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但是中国还有一人同样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中肯的批评,还依据自己的见闻写了一本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日记类著作,但是却因为一件小事被手下弹劾,最后郁郁而终,这个人就是大清朝的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当清政府意识到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外交观念,必须学会平等交往之后,决定按照国际惯例向西方派驻驻外公使。现在的外交家被人们视为政府里的宝贝,谁要是去外国走一圈都会被羡慕的不得了,但是当时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西方都是蛮夷,代表清政府出使西欧诸国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

最后这件事落到了福建按察使郭嵩焘的身上。郭嵩焘曾在英法联军攻打天津的时候立过战功,又处理过福建的马佳里案,被认为能够同西方国家良好对话。郭嵩焘出使西欧的正式身份是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驻外公使。

到达英国后,郭嵩焘被西方的先进文化彻底征服。他把每天的见闻写成了一本工作日志,名叫《使西纪程》,还曾发回国内刊发流通。在书中郭嵩焘盛赞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承认中国不但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在教育上,文化上,都不如英国。

这种言论很快激怒了传统的中国官僚,他们认为郭嵩焘背叛了中华文化,是卖国贼,是汉奸,连他的手下刘锡鸿都对他的言辞不以为然。很快郭嵩焘就被刘锡鸿抓住了把柄,在一次参观英国工厂的过程中天气骤变,刮起了大风。英国人出于善意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外衣披在了郭嵩焘的身上。这一幕被刘锡鸿记下,写在了发往国内的奏折中。

在奏折中刘锡鸿认为郭嵩焘身为中国的驻外公使,理应保持民族气节,而中华文明的最外在表现就是其宽大和繁琐的服饰。作为一个驻外公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清政府,而东西方文明水火不容,郭嵩焘身披英国衣服的行为直接说明了他对清朝传统的批判和否定,是卖国行为的直接表现。

清廷在接到刘锡鸿对郭嵩焘的弹劾后认为郭嵩焘驻外期间思想向西方靠拢是一种堕落的表现,加上他的《使西纪程》一书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批判,所以决定召回郭嵩焘。在召回郭嵩焘的同时清政府还将发放给朝中官员的《使西纪程》一书收回销毁。

郭嵩焘被召回后曾驻留长沙。但是民间传说他里通外国,有对英国称臣的举动,所以遭到了长沙境内乡绅士族的一致排挤,还有的人贴出了批评郭嵩焘的大字报。最后在1891年,郭嵩焘因病逝世于湖南。

郭嵩焘这个人现在得到的关注不高,但是他无疑是在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中走得最远的一位。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哪里,先驱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苏格拉底被希腊人放逐,图灵含恨吃掉了有毒的苹果,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官员的决策是否正确往往需要几年时间验证,一个政治家的改革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展现全貌,而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值得肯定很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评判。

郭嵩焘的个人境遇无疑是悲惨的,作为一个驻外公使,被自己的下属因一件衣服弹劾,用传统的中国观点看他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他被非议的焦点,也就是他对西方文明的肯定和对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