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德国在莫斯科就没赢过,希特勒也不例外

2020-10-20 16:55    

原著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 安德斯·弗兰克森

译者:王行健

6月17日晚23时,卫冕冠军德国足球队在莫斯科卢日尼基球场迎来本届世界杯首场比赛,与美洲劲旅墨西哥队展开较量。墨西哥队最终以1:0战胜了强大的德国队,爆出本届世界杯目前为至最大冷门。于是不甘寂寞的段子手又出手了。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这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大败,显示出德国一开始的战略已经走到了头,以后的战争将会是另一种性质了。

很多场战役都被描述为二战之中的转折点,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为甚。然而和二战期间的诸多战役相比,阿拉曼只能算小事一桩,它的决定性作用值得商榷,更何况,它毕竟发生在一个战略地位上较为次要的地方。1942年秋季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于英国的决策者而言非常重要,但却只牵制了德国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并没有美苏军队参与其中。

 

相对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似乎更像是转折点,在1942年9月到1943年2月的一段时间内,双方投入了更多的军事力量,约瑟夫·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非常关注在这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中发生的战斗。有人指出苏军在这次战役之前很少能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在这之后苏军则很少给德军留下夺回主动权的机会。但抛开这些有力的理由,以及连篇累牍关于这一众所周知的、代价高昂的战役的文献资料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似乎被夸大了。我们认为早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开始之前,德国就已经输掉了战争。诚然,早在1942年6月的时候,希特勒曾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战役,但它的规模还没有大到足以打败苏联的地步。因此,真正的转折点应该发生得更早一些。

 

军迷在莫斯科郊外的鲁兹斯克地区重演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

基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德军本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因此,把任何一场战役说成是决定性的战役都值得商榷。前线所发生的那些事情至多也就是加速或者推迟了必然结局的到来。

 

德国军工生产和人力资源明显处于劣势,所以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就没什么值得商量的了,但在当时看来,德国的颓势还不像今天这样明显。我们如今掌握的信息要比1941年评估局势和做出决定的那些人要更加全面,对于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来讲,莫斯科城下所发生的事情是那样让人吃惊。曾深入参与到德国二战期间的经济和规划之中的沃尔特·博尔贝特(Walter Borbet)知道什么事情已经处于危急之中,他明白1941年11—12月间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他觉得这样的形势是那样地不可救药,因此选择了自杀。

 

在博尔贝特曾担任的一系列要职之中,包括弹药生产委员会的主席一职。这个职务可以让他深入了解形势,同时也给予了他一份责任。他明白很多远期规划都是基于德国将在1941年战胜苏联的明确假设所制订的,当东边的敌人被扫除之后,就可以缩小除了机械化部队之外的陆军部队的规模,弹药的生产规模也可以因此压缩,德国工业的重点将转移到空军、海军所需武器装备的生产工作上。这样的计划已经付诸实践了,一些工厂正在转换产能,几个月以来的投资拨款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1941年10月,莫斯科街头布满了反坦克路障和防御工事。

德国不仅已经开始转换产能,他们原油的数量也并不足够。他们寄希望于在苏联占领足够的油田—尤其是在高加索的那些油田,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德国需要发动一场由空军和海军主导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在西线爆发,汽油和其他燃料油的消耗量将会暴增。海空力量所需的燃料数量要远超过德国的存量,如果德国不能获得更多原油的话,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海空力量。所以,德国的长期战略就被想要在1941年击败苏联这一错误决定给打乱了。

 

博尔贝特和其他的许多人都看出了征兆,他们反应过来,德国已经很难再有赢得战争的机会。再考虑到德国在很多欧洲占领国实施的残酷统治,他们也别指望能通过调解来获得和平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开始更是把德国往灾难深重之中又推了一把,在这之后德国已是覆水难收。一旦全世界都知道纳粹政权是怎样的恶贯满盈,那他们就不再可能从谈判桌上达成和平。虽然未能占领莫斯科一事彻底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但他除了继续这场没有希望的战争之外,别无他法。

 

某种程度上,莫斯科战役可以被看作战争中的转折点之一。这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大败,显示出德国一开始的战略已经走到了头,以后的战争将会是另一种性质了。德国的战争行为已经对经济构成沉重负担,但现在又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工业产量。这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兵员。军队将不得不和工业争抢人力。

 

曾有说法称纳粹德国没有对妇女进行大规模动员,但近年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挑战,与之相反的是,为数甚众的妇女被吸收进劳动大军之中。在前线需要更多男人去当兵的时候,德国工业除了妇女之外基本没得可选。为了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德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占领国,想方设法从那里搜罗工人为德国工作,自愿应征和强迫劳动皆有之。由此经济部门得到了加强,得以满足未来需求。但德国政府必须弄明白的是,战争已经真正地成为世界大战,在现在这个阶段,德国必须要为了生存下去,抓住每一根稻草不放。

 

斯大林目睹了他的军队接连遭受一场又一场的惨败,任何一次惨败中出现的损失,都是其他随便哪个国家的军队所无法承受的。只要德国强攻一次,苏军就得多吃一次败仗。虽然苏联预备队规模之庞大远超德国之想象,但苏联也无力长期承受这种程度的损失。

 

1941年10月,莫斯科附近的一处飞机监听站。

德国的攻势在莫斯科城下陷入泥沼之时,斯大林和他们的将军们才有了指望。莫斯科城下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苏军的第一次胜利,他们已在11月28日收复了顿河上的重要城市罗斯托夫,但这相较于莫斯科会战来讲简直不值一提。德国在罗斯托夫只有一个军,规模远不能和中央集团军群相提并论。

 

而德军在11月的行动可以说是犹豫不决的。古德里安的部队分散在很广阔的区域,他们必须要把守非常漫长的战线。这位名扬四海的装甲兵上将无法将其手头的资源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使用,后勤问题更是让他所面临的问题雪上加霜。与此同时,苏联部队也是处境艰难。图拉及其北部的防线防御严密,但古德里安的机械化部队还在图拉东边横冲直撞,那里的防御力量虚弱。还有,离莫斯科越近的地方比他们更能优先得到增援。不过,过不了多久德军就会明白,苏联有能力在同一时刻加强不止一个地方的战线。

 

11月29日,一直在关注着局势发展的冯·博克元帅是越来越发愁了。这位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认为,除非莫斯科西北的苏军防线会在近几天之内土崩瓦解,否则如果继续把攻势拖下去的话,按冯·博克所说,只会导致“一场与一个手里显然还掌握有大量人员及物资的对手的无情的正面对决”。

 

苏联的领导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在1941年10—11月间在莫斯科城下所做的乃是他们最关键的一搏。在这一地区的攻势停滞之后,整台德国战争机器也就丧失了动力。斯大林马上就有了不在敌人的压力之下进行决策的机会。他可以按照自己的长远打算,来选择在哪里投放兵力,以及如何投放。但斯大林还是必须考虑到敌军的因素,尤其是德军部队正处于何种状态。12月一开始的时候,德军的各师究竟已被削弱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苏联的情报部门无力提供准确信息,但任何的决策都必须要考虑到德军的战斗力、战术机动能力以及后勤补给情况。

 

如果德军只是一时虚弱,且损失程度有限的话,斯大林可能会谨慎地设立出不是那么宏大的目标来。换句话说,假如德军已经耗尽实力,斯大林将会更好地利用眼前的机会,因为一旦给了德军喘息之机,他们就会缓过劲来。还有,严冬很显然是对德军不利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一良机更是不容错过。

 

12月,最终斯大林很快作出决策,来设想冬季的作战行动和接下来在1942年的作战行动应当如何进行。而他的决策将演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本文摘自《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大危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