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红军长征背后故事:蒋需要江西的战略资源,以此换取德国的军火

2020-10-14 15:17    

国难当头蒋介石却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思如何抵抗日军的侵略,反而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剿共“。这里边除了蒋介石担心地位受到威胁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的其它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当时红军控制的江西地区,有一种蒋介石迫切需要的战略资源,蒋想用此种资源换取德国的军火和援助。

蒋介石

标签
  • 周恩来
  • 希特勒
  • 德军
  • 蒋介石
  • 毛泽东

1933年初,德国军火商人汉斯·克莱恩(Hans Klein)作为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随员第一次来华访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汉斯并未跟军事顾问团一起行动,而是单独前往了广州。在广州他见到了粤系军阀陈济棠,以帮助陈建造一座兵工厂为条件,换取陈济棠向其出售一种矿物资源。

此种矿物资源便是钨。德国之所以这样迫切的想要从中国进口钨矿石。一来德国矿产资源匮乏,像钨、锑等制造重武器的战略资全部依靠进口;二来英国人对德国的百般阻挠,使得德国很难在欧洲获得他们需要的钨、锑等资源;最后,德国当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富有,从中国明显可以较低的价格得到这些资源。于是,军火商人汉斯便出马了。

1933年的德国

他之所以选择陈济棠,是因为陈是当时广州一带的实际控制者,广东和邻近省份有钨矿,而且临近香港,运输较方便。老蒋手中并未掌握德国需要的资源,所以德国商人并未与其接触。不过,好景不长,蒋介石得知了汉斯的秘密行动。他找到了德国军事顾问团大闹了一场。在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军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柯利伯尔的帮助和推荐下,德国的钨矿合作对象从广东的陈济棠转向了南京的蒋介石。

陈济棠

然而,蒋介石手中并没有钨矿。中国两大钨产地,一个是广东及领近地区,另一个是江西南部,那里深入内陆,此时在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掌握下。于是,蒋介石迫不及待的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红军逼不得开始了长征之路,蒋介石如愿获得了中国最大的钨矿产地。但是,他仍然不甘心,加大了对广东陈济堂的包围,从而实际上控制住了钨矿出口权。

由于中德双方都没有多少外汇储备,所以在1936年4月签署了1亿马克的信贷合同,明确中国给钨矿等资源,德国给军火,双方资金都从这虚拟的1亿马克信贷合同中出,收款则还给这个信贷池,成为了实际上的易货贸易。

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Pak-38火炮

1928年德国从军阀手中购买的钨矿石只有1998吨,到了1938年猛增到8962吨,此时从中国购的钨矿石已经占到德国进口钨矿总量的70%,此外,德国还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锑、锡等战略资源。作为回报,蒋介石获得了大量的德国军火,其中包括坦克、火炮、鱼雷快艇、探照灯、水雷等,甚至一度想买U型潜艇。

抗战初期的全德式装备的国军

抗日战争初期这些装备确实也取得了一些作用,但是由于1939年二战爆发后,中德两国终止了贸易往来,中德贸易历史过度,在战略层面上对中国抗日战争帮助不大。至于某些人说德国曾经真心帮助中国,那就是胡扯了,只是互惠互利而己,而且明显德国在贸易中获利更多。

标签
  • 周恩来
  • 希特勒
  • 德军
  • 蒋介石
  • 毛泽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