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1948-1949年:文工团住我家

2020-10-14 00:01    

作者:李荣亭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题图来自网络

每听到演出的锣鼓声,我便常常会想起一段往事。那是1948年冬到1949年春,路南文工团(即十三军分区文工团)两度住在我们丰庄村,时间加起来有半年。并且两次团部都住在我们家,因此,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文工团来到我们村的时候,平津战役已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正在入关,附近各村都住满了部队,丰庄也不例外,但只有我们这个叫“坨子东”的小村住上了文工团。

那时,我虽然只有14岁,但自幼在城市长大,自诩见多识广,从传统的京剧、评剧、、梆子、二人转,到新式的电影、话剧、歌剧都无所不见,而文工团的第一次演出,却使我耳目一新。这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旋律,给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不仅使我摆脱了多年来炮声战火积下的压力,更使我爱上了文艺。且又一生乐此不疲。我想文工团的演出是我走向文学道路的起点。因此,我常常怀念这段历史。

团部住在我家,自然要比住团员光荣而且热闹。团长朱燕个子不高,教导员姓王,以后慢慢熟了认识了许多团员,什么油葫芦、王三保。据说这些诨号是他们第一次扮演的人物。还有林竹风、赵大民、王兴五、张兴亚、关英(女),还有管灯光的老王(或者姓汪)等等。

文工团的演出非常受欢迎,每次演出,除附近的部队外,还有数不清的群众,有的从十里八里外赶来,在凛冽的寒风中,听着“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身上起着鸡皮疙瘩,心里却热乎乎的。

我非常喜欢开场的大合唱,不但歌声使我非常振奋,那个合唱的指挥也非常出色,观众交口称赞,我却升华到了敬佩。并使我爱上了“指挥”这个行当,在他稍加指点后,我便成了学校合唱队的指挥,并且小有名气。

我经常到团部去玩,有时和几个小同志在一起唱歌。有一次朱燕团长让我独唱,他亲自拉小提琴为我伴奏,我看得出,他对我的演唱并不满意。

此后更熟了,每次文工团到外地演出,我就给留守团部的张兴亚作伴,他只比我大一岁。我很想参加文工团,为此常和朱团长纠缠。最后朱团长说:“只要你们家庭同意,我们就要你!”但最后家庭这关没过,使我遗憾至今。

有一次在村里演出,关英同志演老太太,她一出场,大家都乐了,原来,她这身行头,从大衫、裤子以至头上的帽子,手中的烟袋,全是借了我奶奶的,她穿上活像我奶奶,引得人们大笑一阵。

文工团没演出任务时,就排练节目,由朱团长亲自说戏或是导演。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排练《白毛女》和《血泪仇》。排练场地在村边的一家后院里,因看热闹的很多,留下的场地刚够做个舞台。我们这群孩子们,用秫桔做成乐器,在一旁模仿乐队演奏,记得林竹风演杨白劳,赵大民演黄世仁,油葫芦演穆仁智,关英演黄母亲。喜儿前后有两个演员扮演,一个演遭迫害前,一个演遭迫害后。人们把她俩分别称为“红喜儿”和“白喜儿”。

《白毛女》的演出非常成功,《血泪仇》未来得及演出他们就走了,听说去了秦皇岛,以后便没了消息。不过文工团的进驻,却给我们村播下了文艺的火种。随后我们村便建起了庄户剧团,并经常到外村演出,在汀流河一带也小有名气,这也是文工团给我们村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

1963年,秦皇岛“小海燕”剧团来乐亭演出,带队的是秦皇岛文教局王局长。我一眼便认出这位王局长是当年文工团管灯光的老王,听说此行他还去了丰庄,可见他在丰庄度过的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改革开放以后,我在《河北文史资料》上看到了朱燕同志写的《海的七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除和管灯光的老王有过一面之缘外,其他的同志都再无缘再见,不过,每当听到演出团的锣鼓声,我总会想起住过我家的路南文工团和那些熟悉的同志们。

(作者系原乐亭县政协文史科科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