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全州大石江村济事弘道的文化传统(下)

2020-10-13 23:56    

第三种是儒道。它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它从大石江村的拱桥头,经八房宗祠、藏书楼、乐安吉第、到文书房和武书房。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是体现在尊儒重教。大石江村蒋姓族人秉承“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的家风,素重耕读,置定学田,励志勉学,崇文识礼,文化底蕴厚重。明朝中期村里相继出了“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在当地曾显赫一时。时降及今,桂联堂第,依然俊才迭现。恢复高考之后,合族考取清华、北大3人,历年考入大学者数以百计。

儒道其间有村族的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蒋氏先祖迁自科甲传芳的全州燕窝楼石冈村,有着素重耕读,崇尚科举的传统。其始祖潜江公给后人留下的诗辈是“仕宗信克、文才仲国、周纯中道、祚延成康、永世咸昌。”其意是:教育子孙尊儒重教,以文章才学报效国家,弘扬《周礼》的精粹,恪守中庸之道,祚延太平盛世,这样就会世代兴旺发达。其后二十代诗辈是 “祖德发祥远、承先作述光、诒谋开大业、贤嗣绍书香。”其意是承继尊儒重教家风,书香传世。其始祖潜江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给两个儿子立下了“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遗训,并督促两个儿子在当地办起了私塾,置定学田,励志勉学。信福公曾在此立塾传经,文风鼎盛,他的四个儿子及孙曾辈共有22人获取科举功名,可谓科甲传芳,世多显达,代有英豪。潜江公七世孙才猷公身在济南清源为官,却念乡梓之事,他临终时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不忘始迁祖潜江公“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要重视教育,在家乡立塾传经。后因其曾孙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皇帝反清复明,率村族在大石江村领受永历皇帝发布的“抗清”圣旨,受此影响,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间初期,村族处于低落期,人才不为朝廷所用。尽管时局艰难,村族科举出仕无望,但他们仍遵循祖训,潜心默默耕读,艰辛创业,其耕读传家的根脉文化仍以袭相传。随着历史创痕的暂以抚平,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石江村蒋姓一族再度中兴,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较有代表性的有居住在村桥头边的下大房后裔和居住在乐安吉第门楼周围的上满房后裔,这两房分别出现了“或以太学显,或以文章著”和“六家火炉的顶子”的盛名。“六家火炉”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20余人之多,他们中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彰显其因科举而中兴的门楼“乐安吉第”尚有残存,其后人仍保存着当时的“文魁”和“芝圃长春”匾额。

大石江村立塾传经,素重耕读。清朝中后期,村里较有名气的私塾有桥头边延诚公夫妇所办的“真龙桥书馆”和“六家火炉”所办的“金钗塘书馆”。清末民初大石江村还立有“文书房”、“武书房”、蒋臻卿私塾、、蒋永安私塾、金字岭书馆、蒋普安家塾、蒋卿安家塾、八房宗祠村塾等私塾。村里的私塾分为三类。一是家塾,它由富贵人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是私塾(学馆),它由私塾先生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三是村塾,如八房宗祠村塾,它由村族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办学经费从族田收入中助学支销。

大石江村族设置了宗族集体的公共财产——族田。村里的六座宗祠都立有族产。如:总祠八房宗祠的族产祭田由村中大户富户自愿捐献。族产管理由才品兼优者经管,并举一人总理,二人监察。下三房宗祠族田有300多亩,对其中的义田还设立义庄进行管理。宗族的族田收入用于村族祭祀祖先,维持祠堂的各项费用,修纂族谱,以及赡养和培养族人所需的经济费用。村中的族田分为祭田和义田两类。立祭田以供先世蒸尝,立义田以赡同宗贫乏,其祀产祭田、义田岁所收获,除完纳条漕及春秋祭扫、赡族、助学支销外,所有赢余,俱储积以备饥年之用。

村里的“六家火炉”为培养其子弟,先后办有“金钗塘书馆”、“文书房”、“武书房”家塾,还专设了二十亩学田,并规定“凡我占祠子孙得文、武、庠者准收等处田租,以为勤学之资应试之费。若已中武举给衣顶者不准收租,有年至五十虽未给衣顶而无志观光者亦不准收租。”

旧时,大石江村族中的宗祠、门楼悬挂有很多的匾额和木刻楹联,阐述历史典故,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并赋志其中。如总祠内曾悬挂着“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等匾额。宗祠内书有“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復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字匾,以此鼓励后人能够承先志、绳祖武,励志自强。

儒道巷头的拱桥头还建有象征儒学鼻祖孔圣人鼻子的鼻孔桥,村族希望借孔圣人的这个鼻孔能够顺通心气。巷中依次有诗礼簪缨月门、笃学出第月门、藏书楼、诗书执礼民居、文魁府邸等。巷尾有课子弟业儒,带来“六家火炉的顶子”盛名的文书房和武书房。由于这条巷道内有着厚重的科举文化沉积,村族就习惯地称之为儒道。

如图:大石江村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寓意要后人尊儒重教,知书达礼。

如图:大石江村的崇尚科举“诗书. 宝瓶.云雀”壁塑。诗书,寓意书香门第; 云雀——寓意鹏程万里;宝

如图:大石江村的“鱼化龙青莲”塑雕图案。图中的龙是龙头鱼身亦名鱼龙变化,古喻金榜题名。龙头上有莲花,寓意读书人寒窗苦读,鱼化为龙,仕途清廉。

如图:大石江村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图中上为龙,下为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寓意村族崇尚科举,企盼子孙贤能飞黄腾达。

如图:大石江村头显示望族高贵世代书香的八字门楼。它建于明初,相传始迁祖潜江公定居于大石江时就地取材而建。图为八字门楼一角。

第四种是孝道。它从登科桥,经关帝殿、安乐堂,到村中的石板路。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村族为祭祀先祖诒谋子孙,福泽万世的恩德,除宗祠春秋两祭外,还传承着先秦时期的“立尸祭”、“封岁”、“七七灯祭”、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此外,至今村族还在鲜活地传承着四月初八“乌饭敬牛”、六月初六“以犬尝稻”等感恩回报,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朴风俗。

孝道巷内的蒋府杨氏老孺人命犯铁扫帚(扫帚星),可她不向命运屈服,白手起家,“勤家政济,内则树母仪,躬亲勤免。”经她与祚嶷公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三辈先后有二十余人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其德行远播,誉为“皇清例赠孺人”,深受后世赞誉。杨氏老孺人在九十大寿时,其孙子蒋成瑚等六兄弟准备请戏班在村里唱一个月的大戏为祖母祝寿,以尽孝老之心,可杨氏老孺人却不赞同孙子们意见。她说:“从村外登科桥,经田峒,到村中的钉石路,因年久失修,路烂雨后难行。与其这样请戏班铺张浪费,还不如用请戏班的这笔钱,拿来修好进村的道路。你们修好了这条路,方便村族行走,就是对奶奶最大的孝心!”于是其孙六人尊祖母之命,出资将这条三里多长的进村道路全部铺上了青石板,俗称石板大路。村族为纪念杨氏老孺人的善德和其孙子所尽的孝道之心,就习惯地称这条为杨氏老孺人祝寿而重修的进村石板大路为孝道,以唤起后人侍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圣洁本性。

如图:大石江村至今仍鲜活地传承着先秦时期的“立尸祭”这种反映农耕文明的古老而神秘的祖先崇拜的礼俗。

如图:图为孝道,大石江村先贤蒋成瑚六兄弟为祖母祝寿以弘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而捐修的进村石板大路

如图:大石江村慎终追远的善孝文化沉积厚重,村族在春秋两祭的基础上,还于每年除夕要为始迁祖潜江公封岁

如图:大石江村的蒋大诚严格执行族规家法,在自家的家龛两侧书有“莫道世情薄似纸,可知仁义重如金。”

如图:大石江村奉行孝道文化,信守朱子之训的治家之礼——节孝

原创作者蒋咸喜

探秘桂北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