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保健 >正文

肾内科医生:尿白蛋白没有微量,所有肾病患者都该看看

2020-10-13 17:00    

先讲下尿微量白蛋白这个指标

在早期尿微量白蛋白阶段是肾病发生的早期信号和预兆,此时肾脏损害处在尚可逆转的时期,如能及时治疗,可以终止或逆转肾病的发展进程。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测定是用于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这是因为尿蛋白与肌酐比值的测定,能够可靠的反映24小时尿蛋白量;具有快速、简便、精确特点,为临床上理想的定性、定量诊断蛋白尿和随访的指标。可以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传统方法。正常范围:小于0.10~0.20

临床上最常采用的24h尿蛋白测定法,具较高的准确性(正常值小于0.15g/24h),但因尿样收集过程时间长,受患者依从性影响较大,尤其在低龄患儿中收集24小时尿样很困难。所以,即时测定尿蛋白/肌酐比值,来预测24h尿蛋白量就方便得多。

一种“错”觉

尽管这个概念应提出好多年,但是即便是一些肾脏科医师和内分泌医师也对尿ACR了解的不够深入,更何况其他专业的人或者普通民众了。今天咱们就说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的,没有落下一个字,不是“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没有微量,只有白蛋白。

(前几天一位病友的检查结果)

为什么不再称微量白蛋白?我此前的理解是认为30mg是微量白蛋白尿,大于300mg才比较严重。学习了《KDIGO慢性肾脏病评价及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CKD指南》)之后,KDIGO这个团队的睿智和预防理念再次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才认识到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尿白蛋白越少越好,尿ACR的正常参考值是<10mg/g。并且该指南建议不再建议用“尿微量白蛋白”的名词,直接用“尿白蛋白”。

《慢性肾脏病评价及管理指南)

用我愚笨的思维思考了一番,确实是这样。尿里都出现白蛋白了,肾损伤了,还不严重吗?为什么非要报告一个“微量白蛋白”呢?那样总给人一种“错”觉:嗯,微量,还够不上少量,不算严重。其实一旦尿白蛋白超标就提示肾损伤,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会超出我们的估计。见下图:

(上图是普通人群队列中尿ACR与预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尿毒症、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进展等的关系的连续荟萃分析图。淡蓝色、绿色、淡红色分别代表尿ACR<30,30~299,和≥300mg/g,大约相当于尿试纸检查的阴性或微量,1+,≥2+,可以看出,蛋白尿越严重,相对风险比越高)

《CKD指南》明确推荐应该按照疾病病因、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白蛋白尿程度这三个角度或参数来对慢性肾脏病(CKD)来分期,意义远非此前仅简单的有些粗暴的根据eGFR的分期标准。三因素分期更有临床意义,病因提示我们针对根底病去诊治;而白蛋白尿分期,把CKD的防治又提前了一大步,并且提供了量化指标。至于eGFR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肾功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地去保护。因此,三因素分期法(即CGA分期法)值得尽快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重视尿ACR的检测和正确解读。尿ACR结果比单纯的尿白蛋白浓度更有意义。如果我们只看尿白蛋白浓度,还要测尿肌酐浓度、进而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干什么?经过肌酐校正的尿白蛋白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才有可比性。所以,我们主要看尿ACR值。

肾科医生还要熟知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尿ACR的结果的准确性,以免错误的解读造成错误的评价。

造成一过性蛋白尿的因素有寒冷、剧烈运动、发热、腹部手术、心衰等,摘自Macleod's诊断学第13.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