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李沧: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 打造花园式城区

2020-09-27 04:54    

原标题:李沧: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 打造花园式城区

花园式城区——李沧

东枕崂山余脉,西拥胶州湾畔,12座青葱山体、8条潺潺河流形成了天然的生态间隔……依山傍水拥湾,这刻画出了李沧优越的生态底色。

以世博园景区为核心的世园生态旅游区,展现出一幅“十里青山半入城,点点溪塘好人家”的生态画卷;水光潋滟、翠柳倚垂的李村河,流淌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意栖居;夹杂花海彩林美景的各式山头公园,仿佛置身闹市的“世外桃源”……

“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镌入大青岛发展坐标,李沧“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目标方向更加明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为目标实现增强了战略定力。

生态的概念在这座城区更加清晰,生态因子不断发酵,绿色发展的“脊梁”更加壮实,提升了这座中心城区所应有的气质、品位和内涵。“持续释放生态潜力,让李沧的山山水水都焕发出动人的生态韵律和多彩魅力,李沧将是一个‘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的美丽多彩、大气别致、匠心独运的花园式城区。”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山水相望,宜居城区豁然开朗

“美丽”建设,润物细无声,但又厚重多姿。

“让生活走进自然”的青岛世园会便是一力证,这笔永恒的绿色财富以及它所带来的“后世园”效应源远流长。

毕家上流社区紧邻青岛世博园,一旁的百果山是李村河的发源地,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绚丽的生态风韵和质朴的乡土民风,让这里成为“中国最美村镇”。步入“后世园”时代,着眼生态永续,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社区已具雏形。

山水相望之地,可以看得见幸福。“现在,社区1000余户人家,家家户户有近3套安置房,买上了汽车,‘吃’上了养老保险,小区绿化品种达到200多种,百果山公园和世博园也是我们休闲的常去之地。条件好了,生活方式也文明了,出去旅游的越来越多。”毕家上流社区居民毕元爱说。今年75岁的毕元爱老人,亲眼见证了这个以前的穷山村由“乡”到“城”,由“破”到“美”的转身,他把这些归功于“沾了世园会的光”。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与山呼应的是河。李村河,这条全市最大的过城河,蜿蜒17公里贯穿李沧区东西,与其他支流一同滋养着这片城区的躯体。

“近几年,李沧下大力气开展了一系列的水体治理工程。尤其是啃下了李村河中游李村大集顺利搬迁这块‘硬’骨头。”李沧建管局副局长刘梦泉说,李村河美丽重现,防洪绿色安全屏障得以加固,旅游休闲健身的自然生态景观长廊得以搭建,旅游、商业等高端产业得以在此“发酵”。

李沧还打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宜居的“组合拳”。高标准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大力实施“山水园圈”工程,有序开展铁路两侧环境提升;对环湾大道等24条主次干道和李村河、大村河等地的裸露土地实施绿化整治,绿化面积35.8万平方米;十梅庵采石坑植被恢复工程和竹子庵综合治理工程二期接近尾声;沧口公园环境整治养护提升工程完工,新增加植物品种10种,建设海绵型吸水绿地5万平方米……

河水清了,山头绿了,休闲空间多了,让“宁要市南一间屋,不要李沧一套房”的观念得以扭转。城区面貌焕发光彩,区域价值得到彰显,让这片城区豁然开朗。

生态“磁石”,留得住人拴得住心

“记得住乡愁”“来了就不想走”,是一座城区的魅力所在。

“学习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做法,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营造优美城市环境,打造鲜明城区特色,充分展现中心城区所应有的气质、品味和内涵。”王希静给出了答案。

李沧做到了“心中有数”,一系列关于城区“生态”的部署拉开阵势。楼山片区,借助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加快基础设施填平补齐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打造国家级工业转型示范区;世园片区,放大青岛国际院士港和世博园区功能,依托人才密集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青岛科技创新高地和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铁路青岛北站周边片区,发挥复合式交通枢纽优势,实施北站配套及超高层等重点项目建设……

让城市发展更“自然”些,枣山(象耳山)公园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就是很好的例证。走在刚修好的登山园路上,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各色林木成片栽植、色块相接,形成特色景观带,天然的、人文的要素聚合在一起,宛若游在画中一般。而在整治之前,枣山山体区域有废品收购站、老旧厂房等大量建筑及四处遗留的采石坑,山体遭到严重破坏,游览路网严重缺乏,鲜有人“光顾”。

虽是城区,却也有“乡愁”。“枣山公园3公里范围内有福临万家、中海国际等小区居民6万多人。住在城里,也能享受到大自然,也能感受到以前住在农村花花草草的‘乡愁’。环境好了、游乐休闲场地有了、运动健身器材配了,居民会由衷地延伸出一种自豪感,有了自豪感就有自信心,就会有获得感。”住在福临万家的居民韩研志老人说。

除了本地居民外,好生态也让“洋”院士拍手称快。“院士港以及周边的环境,包括世博园和李村河公园都非常美,有山有水,我非常喜欢。我每年至少要到院士港工作三个月,忙碌之余,我想我会经常到周边转转。”签约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加拿大工程院陈璞院士说。

山水相望,人文相守。完善十梅庵、虎山等景区功能,保护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李村老商圈,结合李村河改造,重塑商圈产业业态,通过植入、拓展、转型等方式,提升片区经济活力和商业魅力;沧口公园改造,保留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和童年的大滑梯;李村河公园内的柳岸书吧,提供公益阅读、旅游咨询和志愿服务,渐成地标……人文,也是一种“生态”。

见微知著。生态建设有时并不显山露水,但它形成的强大磁场,能留得住人,拴得住心。

涵养力量,高端要素集聚、流动、衍生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种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生态让这座城区更加富有活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生态则为李沧创新发展涵养了力量。伴着百果山的花开有声,随着李村河的河水涌动,创新、科技、新金融、高端服务业等诸多高端要素在此集聚、流动、衍生。

“当前,李沧正进入动能转换最为紧要、各种优势最能释放、有利条件最为密集、追赶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王希静说,强化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兴区、科技强区之路,使李沧成为青岛创造创新的“高地”和高端要素汇聚的“洼地”。

传统工业大幅外迁,房地产业不可持续……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紧迫压力,李沧将目光投向了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战略创新引擎,着力构筑“4+N”产业体系,支撑经济倍增战略。位于世博园旁、李村河上游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卓然崛起。截至目前,累计签约75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54名,占到72%。8位院士的项目实现落地,年底前这个数字将达到12个,这些项目大都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顶尖人才和高端产业集聚“高地”由此得以构筑。

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质升级。三季度,李沧166个区重点项目节点完成率达到92.2%,落地的25个大项目,全力推进,34个在谈项目落地抓紧推进。

在李沧,以网络信息、新金融、设计研发、影视文化为主导,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支撑的“4+N”产业体系,加快布局。依托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启动“国际特别创新区”离岸孵化科技体系建设,已建立美国西雅图、以色列特拉维夫、加拿大温哥华三个海外创新孵化基地,储备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企业160余家,项目平均估值超过2000万美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入园企业119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7家;中艺1688、百度创新中心、海尔·海创汇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成长……

生态带来的“绿色”效应,可以从一组数据看到:前三季度,李沧区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8%,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42.2%;1至10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7.97%;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增长49.8%,各项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前列。

涌动绿色浪潮,分享生态红利。站在青葱生态支点上的李沧,现在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接近青岛城区的中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