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都知道我军1955年授衔,其实1952年就有一份不一样的名单

2020-09-03 16:16    

历史客栈这几天做“授衔系列”,很多读者都在讨论授衔的标准,咱今天就来简单说说,抛砖引玉。

我们都知道,这次大授衔是在1955年公布的,但实际上,在1952年就公布过一次干部评级名单,后来的授衔名单,基本上就是沿用的这个评级名单。

在建国前,我军是不设军衔的,官兵平等嘛,但在建国后,各种制度都要健全起来,比如苏联的元帅、上将来访问,我方由谁来接待呢?总不能随便找个人吧,因此,军衔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1950年9月,朱总司令专门提出:“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很快,军队成立了领导机关总干部管理部,简称总干部部,首任部长是罗荣桓,副部长是赖传珠和徐立清。下设5个处,包括“军衔奖励处”,后升为军衔奖励局和抚恤保健局。1952年8月,该处升级为部,依然隶属于总干部部。

因为评衔涉及的人太多,需要慎重行事,1950年11月17日,总干部部开了第一次全军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直截了当,就是商量怎么把授衔的工作做好,谁该给几颗星,都要有个基本的标准,让大多数人都心服口服。

会议出台了一份草案,称为《干部评级工作指示》。里面说,评定级别,暂时不宜以西方式的上将、中将为准,而是有解放军特色的正团级或副团级,这样,大家都能看得懂。

1951年2月15日,国家正式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规定只要当过三年班长的,或是有5军军龄的所有普通战士,包括警卫员、卫生员、驾驶员,都可以参选。至于评选标准,三个字:德、才、资。

这份指示,开出了一份大家最关注的级别分级,就是9等21级。

具体是这样分的:一等军委主席、副主席,二等大军区司令、政委级(军委委员级),三等正兵团级(副、准兵团级 ),四等正军级(副、准),

五等正师级(副、准),六等正团级(副、准),七等正营级(副),八等正连级(副),九等正排级(副)。

一等好理解,就是军委主席毛,副主席朱、彭、林。

第二等也好理解,包括七位大军区司令、政委: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你一定发现了,除了毛主席,这一等和二等总共10个人,就是后来的十大元帅。

第二等还有一类人,就是军委委员,当时选了8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都是后来的开国大将。

怎么少了王树声和许光达?他们都放在了三等的正兵团级,这一级别有36人,王树声和许光达排在前两位,正好补上,授开国大将。

剩下的34位正兵团级,除了徐立清,清一色的开国上将,第一位就是萧克。曾有传言:排第6位的许世友对授上将不满意,找周评理,周只说了一句:萧克也是上将。许世友转身就走,连萧克都是上将,我还争什么大将呢?

另外,王建安和李聚奎后来也授上将。

再看副兵团级,就有些复杂了。这个级别有42人,其中19人授上将,22人授中将,只有贺晋年因为特殊的原因,只授了个少将。

之后是准兵团级,第一位是贺炳炎,也是唯一一位准兵团级的上将。准兵团级后来大多授中将,只有三个授了少将:解方、陈沂、段苏权。

综上,1955年的授衔名单,基本上就是按照1952年的这次干部评级来定的。

不过,也有一个说法,说1953年曾把粟裕也列为元帅,排在第七位,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又没了。

不管怎么说吧,粟裕即使没有评上元帅,也丝毫抹杀不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逆天战功,等过个几百年,粟裕的大名,也将会像韩信、李靖、徐达这些名字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顶级名将的代名词。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