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西厢记》里爱情故事动人 男女主约会竟全靠猜谜

2020-09-03 14:46    

赴京赶考(王叔晖绘)

一见钟情(王叔晖绘)

越墙约会(王叔晖绘)

任何一部影视剧,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催人泪下的情感,入木三分的人物,还有一样少不了,那就是外景。以至于外景地的选取,有时候会成为剧组的重中之重,选得好,能让影视剧锦上添花,例如《花千骨》以德天瀑布为故事发生的舞台,为整部戏增光不少,甚至成为提高收视率的利器。

不过,在没有现代化拍摄手段的古代,一部舞台剧的外景就是布景,然而布景是静止的,外景的变化就只能通过人物唱词来表现了。因此,在古代戏曲里,关于外景的描写格外地优美生动,例如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

猜谜式约会: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也不算复杂,人物关系更是简单。也就是普救寺内的一个群体,老夫人、崔莺莺、红娘和一个小厮儿,以及投宿的张君瑞。故事在张君瑞和崔莺莺之间展开,无非是凤求凰,穷帅哥追白富美,中间插入一个丫鬟红娘穿针引线,在男女主角之间传话送消息。幸亏当时没移动通信,否则精彩的红娘戏也就没了。

戏里最惊心动魄的就是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抢亲,张生搬来白马将军救美人,在卿卿我我的爱情剧中,有了月黑风高、金戈铁马的江湖戏、战争戏。记得小时候陪大人看《西厢记》最来神的,就是这么一段,总算看见有人拿着刀枪在舞台上翻来滚去。

危机平定之后,老夫人却无耻食言,要张生和莺莺拜为兄妹,意思是我给你个面子,攀亲戚还可以,结婚姻你就甭想了。这张生急得不行,马上写诗一首向崔莺莺求爱,当然,这是红娘带过去的。没多久,崔莺莺又托红娘转过来一首诗,这诗却是一段风景描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当然,这首诗早在唐朝就有了,也就是《西厢记》的前身,元稹写的《会真记》。

这首诗暗藏密码,也就是行动密码,红娘虽然聪明,可惜没文化,看不懂。学富五车,天生就是状元料的张生,当然就破解了密码,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帅哥请爬过建筑物来约会。

怎么破解这个密码的呢?就得分析这首风景诗。诗很浅白,意思大概就是:今晚很好的月光,在西厢下静静地等待着。那风儿轻轻吹拂着,将门扇打开一半。我望眼欲穿啊,看见一个大帅哥隔着墙壁,正在移动,仔细一看,却只是花影在移动。

其实,暗示已经很明显。暗示了地点:西厢。时间:月光皎洁之时。信号:我会将门半开。行动:越过建筑物。

那时候的戏曲,不可能在张生打开信件的时候,另外又上一个镜头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想象,没法在舞台上另外展示这幅暗示的画面,一切都得通过演员将这幅画面念出来或者唱出来,让观众去猜想,演员和观者达成高度互动。

雕琢心情: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崔莺莺不是一般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尚书以上级别的封建官僚,要问家业有多大,《西厢记》里没有交代,但是有一个暗示,正是老妇人所说的“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居在普救寺内。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

能够独立修一座大型寺庙,说明崔家的家底很丰厚。然而,等到在戏中的时候,崔家已经大大式微,孤儿寡母地住在普救寺里,凄凉冷清。当然,曹雪芹通过《红楼梦》里的贾母,对这个情节表示了严重的怀疑。贾母认为崔大人“官拜前朝相国”,应该是家大业大,人口众多,广有田庄,奴仆成群,不可能只有孤零零三两个人寄居在寺庙里面。这充分证明,《西厢记》的作者是个下层人物。

贾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个情节上的漏洞并不妨碍爱情故事的动人。

在逻辑上没有可信度,但在艺术上就要把可信度给补充回来,这种艺术手法有一部分是表现在外景上。于是,在《西厢记》的楔子里,通过女主人公的唱词,通过唱词里的风景,增加了她家道衰落的可信度。

唱词是这样的,“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一个家道中落的女性的心理,在这幅画面中昭然若揭。正是百花凋零的残春,一个人在门户重重紧锁的寺庙里,看代表春天繁荣的花朵,告别枝条,一片片飞落水面,随无情的流水东去。无可奈何,凄凉伤感,不正是象征着崔家的衰败和人物的伤感吗?因此,接下来的“闲愁”,一点也不“闲”,这种愁是很实在,很有人间烟火味的。世道如此,兴衰成败,都是社会规律,又怨得了谁?找不到债主,找不到冤家,于是“无语怨东风”,只能在残春的东风吹拂当中,寄托无可奈何的低落情绪。

如果是现代影视,我们可以通过落花流水的镜头,配上一点音乐,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而在辅助手段极其有限的古代,就必须通过这一番唱词,去刻画画面,展示心理,烘托氛围。也感谢手段的缺乏,成就了这一以景寄托的名句,“无语怨东风”,在后世几乎被引用到了泛滥的地步,今日犹然。

总之,情节和背景上有漏洞,可以通过氛围来补救,而景色正是最好最可信的氛围之一。

千古离别绝写:

碧云天黄花地

按照结局而言,《西厢记》还算是一部喜剧,虽然有波折,虽然有离别,但终究是金榜题名,抱得美人归。然而,千万别忘记了,《西厢记》的情节不是王实甫一个人写就的,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一样,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才发展到这一地步。在最初的版本里,唐朝的《莺莺传》,以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女主人公抑郁而终结束,典型的悲剧。

尽管到了王实甫的时代,爱情以大团圆结束,但是,聪明的王实甫还是通过一处景物描写,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原型。这段描写就是有名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生为了和崔家的门第相当,不得不去京城赶考,争取当状元。崔莺莺来送行,当时的景色就是这般凄惨,秋天高旷的碧云天,遍地衰败的黄花,西风一阵紧似一阵,鸿雁南飞。离别的眼泪,将霜树染得红红的。

在这部大团圆的戏曲当中,忽然来这么一个凄凉深寒的画面,它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画面是冷色调;然而我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的用意,暗示着这个故事的原型本来是悲剧,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短短几句,将雏形版的故事,又带回了当前的舞台,也算是对元稹他们的一种致敬吧。

能于欢喜团圆的爱情故事当中,写出一层深凉的悲意来,这正好说明了作者的深刻,对这个故事的跳脱。没有这段景色描写,《西厢记》就不免陷入才子佳人终究团圆的俗套。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