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 >中国足球 >中超 >正文

联赛“U23政策”频出“闹剧”:到底是谁错了

2020-04-20 06:40    

最近从中超到中乙各级联赛赛场上频频出现的“秒换人”问题又把这项“拔苗助长”的政策推到“风口浪尖”,俱乐部为了自己的成绩本无可厚非,商人逐利本属天经地义,没有成绩就没有利益,足协为了给年轻球员提供锻炼机会的初衷也没错,毕竟国字号球队糟糕的战绩是足协深陷“舆论漩涡”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提高“免疫力”的足协有点动作也可以理解,那么错在哪?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首先,按照足球发达国家的球员培养模式,青少年球员是依靠自己本身过硬的实力脱颖而出的,这其中的淘汰率非常高,即使是闻名全球的拉玛西亚也一样,但是由于“基数”非常大,所以总是有源源不断的青年球员“冒尖”,还有像韩国联赛那样有类似青年球员扶持政策,却也只是让球员能够进入比赛名单、而不强制出场,这也是因为韩国的青年球员并没有匮乏到我们这个程度,造成现在国内球员“青黄不接”的根本问题是球员“基数”太小,其中过多的青训问题在这里不展开讨论,结果就是当球员“金字塔”的正常结构变成“圆柱形”结构时,“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将成必然。

其次,足协制定的“U23政策”虽有“拔苗助长”之嫌,但从足协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没有“真刀真枪”的职业联赛去锻炼,年轻球员的确无法成才,可是当联赛进行中抽调球员参加国字号比赛时的“U23减免政策”出台后,又不可避免的对联赛公平性造成冲击,让新赛季出现了许多能打联赛的进不了国字号、能进国字号却打不了联赛的奇葩之事,看看申花的丛震、泰达的谢维军和富力的黄政宇等人,这都是国奥适龄却没能打第一阶段奥预赛的球员,希丁克不断呼吁给国奥球员比赛机会,难道等到下一次国奥集训时再来一次“大换血”?所以这个政策是不是真正的起到了锻炼年轻球员的作用还值得商榷。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