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光环之下如世界小姐,也只是希望孩子学会宽容和慈悲,

2018-03-28 08:26    

光环之下如世界小姐,也只是希望孩子学会宽容和慈悲,可以睡到自然醒;成功如柳传志,传家之训也只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朗读者》第一期播出,波澜不惊却圈粉无数。一时间网络上都在讨论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将陪伴了我们无数个周末的韩式综艺踩在脚下,似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接受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的度化。

然而,作为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的董卿却发出了较为冷静的声音:“我觉得首先要期待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这个节目的确在用文字寻找共鸣,试图在现场的嘉宾和台下观众之间,引发情感的碰撞。第一期出场的嘉宾,多数自带光环,讲述的却多为普通大众都会遇见的情感:甜蜜的爱情,无果的初恋,还有,对孩子的期盼。

10年前的世界小姐张梓琳,在节目中朗读了著名学者刘瑜给女儿的信,那是一段很多人都读过、感动过的文字,而其中传递的情感讯息却被很多人在生活中淡忘。刘瑜对刚满一百天的女儿说: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愿你被很多人爱……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然而现实是,这般朴实的期待,现在的孩子很少听到了。他们的身体慢慢长大,生活却迅速成人化,至少,几乎和父母一样忙碌。

一年多前,一本反思现代家庭教育的书在美国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连美国的前教育部长、著名的文化大咖威廉·本内特博士(Dr. Bill)也在自己的节目中谈到这本书,并极力推荐。这本书的作者在谈及现在家庭的日程表时写道:

“家长们太忙了,他们总是觉得想做得很多,但时间很少,所以总是在赶场子,睡眠也不足。但是,我们并没有试着让自己稍稍放松,而是把孩子的行程也排得满满的,让他们也和大人们一样紧张,不堪重负。他们仿佛觉得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美国人好像是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忙。除了北美,其他国家的成年人很少会吹嘘他们有多么忙,他们睡得有多么少。除了北美,其他国家很少有全职家长会成天开着车,带着孩子来回奔波,参加各类活动,即使是暑假也不例外。”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露出一丝微笑,因为作者显然犯了“唯我独尊”的错误。“其他国家”很少有这种情况吗?看看现在的中国吧。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女士,她有个女儿叫小雨。小雨学习非常刻苦。她爸爸和妈妈非常支持她的学习,但是他们不想做直升机父母,所以不太辅导她。每周六和周二下午,小雨都要练习足球,一周内有一个下午上舞蹈课,另一个下午上编程课。

小雨只有8岁。

我问小雨的妈妈,为什么小雨要上这么多课。她回答说:“因为小雨真的很喜欢参加这些活动。”

“那挺好的。”我说:“难道你不觉得你该教教她如何进行平衡吗?她不该把生活安排得那么满。她应该学会享受静谧瞬间,或许她只需要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就那么简单。”

这位妈妈顿住了,她知道我准备说什么。“ 计算机编程是很重要的技巧,”她说,“女孩子尤其要掌握。”

觉得熟悉吗?是不是身边就有类似的事情?或者你曾经听闻过“别人家的孩子”的日程?

其实,这是前文提到的那本书,《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里的一个例子,故事里的女孩叫达比,而不是小雨。为什么我们不觉得换了名字的达比有一丝违和感呢,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这样一个“小雨”。

作者在书中坦承,他没有继续追问女孩子的妈妈,因为他不愿意为了辩论而辩论。但是,他接下来写道:

把一个孩子的生活塞得满满的,让她没有时间反思,家长和孩子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轻轻松松地吃顿晚饭。虽然这位母亲没有意识到,但她实际上正在发出这样的信号:你做的事情要比你更重要。这位家长认为,孩子必须通过这样那样的活动来训练自己的技能,必须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相反,学会放松,学会享受闲暇时光,学会交流,学会聆听,这些都不重要,家庭也不重要。

我们并非有意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然而我们的行为却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迷失了寻找方向的能力和愿望。书中毫不掩饰地给出了一份“中产成绩单”:

1. 刻苦学习是为了上个好大学。

2. 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3. 找份好工作,才能富足、幸福。

这份成绩单有很多问题。首先,每一句都错了。

1. 刻苦学习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进好大学。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成绩也不错,但没被录取到他们最想上的大学。

2. 能上好大学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媒体曝光过的故事不少。有些人从普林斯顿和哈佛拿到了学士学位,结果现在却在当服务员,端盘子,有些干脆连工作都找不到。

3. 工作光鲜,生活不一定幸福。

作者认为,美国家长比其他国家的家长更信仰这份“中产成绩单”。其实,当代中国的家长何尝不是如此,这本书,虽然在讨论美国的问题,却几乎每一句都切中国内家庭的痛点。

很多美国人,包括家长和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持这种观点(有时是潜意识):美国长达十二年的初中等教育的一个目的,或者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做好准备,就是考进顶尖大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继续学习,而是生活,而过好生活所需要的技巧与考进顶尖大学所需要的技巧并不相同。

为了进入顶尖大学,通常考试成绩要好,还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要让考官们眼前一亮。所以,理智的学生不会选那些她感兴趣但没把握拿A的课程。相反,她会选那些有把握得高分的熟悉课程。她可能会参加课外活动,但不是因为她感兴趣,而是因为她觉得这个活动在申请材料里更能给自己加分。总之,她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她上演了一幕幕表演,就是为了吸引考官的注意。看到这么多家长都教唆、帮助孩子上演这幕木偶戏,他们还深信自己是为了孩子好

“我的心都要碎了。”——萨克斯博士

这样看来,刘瑜的女儿是幸运的少数。因为她的母亲早早地对她说:我所希望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拥有与这个梦想相匹配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与其梦想成比例的能力。

张梓琳的女儿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母亲,借着刘瑜的这封信,放手让她去尽情寻找生命的意义。

前一阵子,一篇阅读量10w+的文章被疯狂复制转发,标题是《生女孩怎么了?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对于现今的很多中国家庭而言,虽没有皇位要继承,却有门楣需光耀。《朗读者》和“诗词大会”引发了有一次全民文字遐想,然而,不知你在看完第一期之后有没有意识到,即使光环之下如世界小姐,也只是希望孩子学会宽容,学会慈悲,可以睡到自然醒。成功如柳传志,传家之训也只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参考阅读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用大量的案例和简洁的语言向家长重申这样一个事实:松子只有在成熟的时候裂开,才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需要家长承担起更多的监护与引导责任,有勇气在严厉与温和之间达到平衡。

从小培养自制力,关系到孩子将来的财务和信用状况。

父母需要放弃一些自己的活动,为孩子做出重视家庭的表率。

教会孩子谦逊地前行,才能在鼓励个性与成功的文化中健康地成长。

重视做家务的能力培养,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成绩与工作并不决定幸福,孩子应当学会寻找生命的意义。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首先要求家长教会孩子尊重。事事询问小孩子的意愿并不能让他主动选择健康的晚餐食谱,正确培养自制力才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任。

其次,父母需要成为亲子时间中的主动方,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全心陪伴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

最后,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要教导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正如萨克斯博士所说,这是为人父母此生最大的责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