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驳壳手枪,很多人并不陌生,原名德国毛瑟7.63毫米M1896式手枪,由德国的毛瑟兵工厂研制,1895年12月11日获得专利,1931年5月正式量产。子弹容量20发,达到了一般冲锋枪的水平,枪最大射程为150米,这种手枪有着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易携带等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其中在中国使用最广,仿制数量最多。
这种枪具体是哪一年进去中国,说法也不一,有档案记载1912年9月北洋政府就有购买,也有记录显示是1924年进入的中国,具体我们也无法查证,但这把枪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相对落后的八路军,对驳壳枪的使用情有独钟,被广泛使用,步枪可以没有,但是驳壳枪可以说基本每一个部队都有,甚至有的部队全部是驳壳枪。
八路军为何对驳壳枪那么情有独钟?从参数上来看,这把枪并没有太多优秀的地方,说威力大,但是它的射程只有150米,倒是比一般手枪威力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枪,西方国家不喜欢,因为太笨重不适合军官配枪,发给士兵用它的射程又太短,远远不及步枪,达不到要求,除了八路军以外,其他国家部队都很少装备。
八路军之所以喜欢,那是因为这种枪的优势所在就是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在近距离上非常适合打游击,射速快,比一般的步枪要快的多,在100米范围内要比步枪好使。重量轻,打游击撤退快,不容易被敌人包围,可以做到速战速决的作用,在打游击上优势非常明显。
那么这种枪在现实使用中到底如何呢?在打游击上的确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枪也有很多先天性的不足,诟病也是折磨着使用的人。因为在中国的驳壳枪基本都是仿制品,受限于加工技术,导致这种枪有时候极其不可靠,在很多环境下容易进灰尘,近灰尘后就要清理,不然发射子弹就可能会哑火,或者炸膛,很多精密部件更是要不断更换。
在抗日战争早期,这种枪的确被大量使用,甚至还有很多改装成有枪托的微型冲锋枪,不过那都是因为穷,没有武器装备迫不得已使用而已,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有了大量新枪的补充,这种枪的使用频率开始减弱,这种枪在中国手里使用了差不多50年,而在西方国家它的服役期就短暂得多。
不过这种枪虽然深受喜欢,并且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现实使用过程中,和今天的抗日神剧基本可以说是两回事,有老兵回忆称,在近距离上还有优势,到了一定距离上就会吃大亏。射击精度也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面那么高,枪枪爆头那都是电视剧渲染出来的场景,在现实中就是胡扯,到此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