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 >综合体育 >田径 >正文

马拉松是跑的比赛,不是走的比赛

2021-11-13 23:06    

今天继续读村上春树的《当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断续续地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也许不能这么说)接纳给予它的运动量。

不光是在训练的时候,就算在比赛中,从天安门广场拐到长安街的时候,我都在想,还有那么远的路程要跑,能行么…… 人的身体是个奇迹,有时候能承受你所不能想象的压力。

马拉松耐力的训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刚开始能跑5km的时候,想想半程比赛都是心跳。每天增加一点运动量,不但让身体了解“我要跑”,更是让自己增加了自信心。在完成16.5km的一次训练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就充满自信的去参加半程比赛了。结果肯定是完赛,但18km以后居然就开始撞墙了。说明当时的体力实在太差了。到后来准备全程比赛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42km的敬畏,没有丝毫的偷懒。

离正式比赛还有两个月,训练进入了调整期。忽而长的加短的,忽而软的加硬的,使之有张有弛,完成从“量的练习”向“质的练习”的转换。定好在距离赛事一个月左右,让疲劳迎来最高峰。这是重要的时期,必须一面小心翼翼地和身体对话,一面将训练向前推进。

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有张有弛的,绝不是一成不变,每天跑10km不休息,那样只会对身体持续施压,造成膝盖或其他关节的劳损甚至严重受伤。在2015年准备北马全程比赛时,我制定了自己的跑步计划,逐步增加每周跑量,时长时短。在去年准备比赛的时候,我采用汉森马拉松训练法(需要这个训练计划表格的朋友,可关注私信我索取),中间安排了加速跑和间歇跑,真正做到了有张有弛,成绩也提高到了419,没有辜负自己的训练。失败的原因一目了然:运动量不够!运动量不够!运动量不够!参加全程马拉松,我要回归初心,从零开始发奋努力;周密地训练,重新发掘自己的体力将每一颗螺丝都仔细拧紧,看看究竟能跑出什么样的结果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