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旅游住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站上了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风口。当前,民宿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受关注的旅游业态之一。它弥补了农家乐服务单一、卫生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满足了旅客对更高品质住宿的需求。明星、名人、商企老板、投资商一窝蜂地投资民宿产业,也一定程度上催生行业乱象。
民宿产业火热的背后,是相关政策环境在逐渐放宽。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这些业态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为非标准住宿经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短租公寓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各地民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宿数量更是几何式增长。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客栈民宿达到42658家,从业人员接近100万人,并且随着一号文件和《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倾斜,到2020年,我国民宿产业营收收入将达到362.8亿元人民币。
民宿发展已成为当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旅游扶贫、旅游双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当代城乡互动发展、乡村活化、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民宿产业迎来大好发展前景的同时,其背后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营利难、缺少法律监管、卫生消防安全不达标……各地一窝蜂地建设,必然导致民宿过热、过剩,良莠不齐。
面对民宿产业不断暴露的问题与短板,研究人士指出,目前大多数中国民宿仍处于灰色地带,经营较难合规合法,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规范,民宿发展很难突破。民宿产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品质和体验,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才能迎来产业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