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念让越来越多青年投身“扶贫攻坚战”回馈社会。图中为湘潭大学学子调研贫困家庭。
红网时刻11月7日讯(记者 孙洁 通讯员 王轩 周璐璐 王成奇)“请你和家人放心,中南大学绝对不会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中南大学学工部张江华副部长转达学校领导的慰问,并将新生困难补助金交到小敏手上。
小敏是中南大学2017级新生,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但贫困的家境冲淡了一家人的喜悦之情,也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担忧。小敏的困难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中南大学通过媒体报道第一时间了解到她的困难,校党委蒋建湘副书记指示学工部门立即前往小敏家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并制订相应的帮扶方案,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其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接受教育的权利。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将其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湖南省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建立了完备的资助体系,作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进入校园,让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的同时,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扶贫攻坚战”回馈社会。
国家资助 “精准扶贫”进校园
10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的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健全,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机制基本建立,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长沙理工大学汽机学院2014级车辆工程专业的李林松就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受惠者之一。出生在重庆市武隆县农村单亲家庭的他,在当时收到了长沙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忧愁大于兴奋。几千元的学费对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幸好通过录取通知书邮寄而来还有相关国家资助政策知识普及。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让所有跟他有着相似处境的学生的梦想不再是幻想。
入学第一天,来到学校报道点就有专门的家困生“绿色通道”,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可以申请缓交学费和住宿费,这一举措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顺利的完成了入学手续,此时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后面的生活怎么办呢?怀着忐忑的心情,李林松去找了他的辅导员汪华丽老师,并携带了村委会开出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等。老师们耐心给他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并宽慰他不要担心,不要有思想包袱,安心学习。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他也开始渐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心里变得踏实起来。
三年来,李林松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国家二等助学金,总金额达到1.3万余元。这让他的求学之梦变成现实并有了物质保障。不再为学费担忧,李林松终于安下心来努力学习,三年的努力也让他成功保送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研究生。
“国家的资助和老师同学的关心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冀,懂得爱与感恩。让我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李林松说未来的生活中,他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争做优秀的大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好青年。
高校把关 让教育扶贫更加“精准”
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执行者,湖南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在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时,也在“精准”上下足了功夫。
据中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江华介绍,该校有着非常完备的资助体系,从开学的绿色通道、到国家免息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再到社会资助、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各类资助,足以保障所有寒门学子都能顺利入学和安心学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结果是作为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等学生资助方式的重要依据。在中南大学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班级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再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学院资助工作组,各班级成立班级资助评议小组,进行评议。
贫困学子申请需具有地方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学生在校消费情况:生活俭朴,无高消费行为;申请前一学年没有违法违纪行为,未受到校级及以上处分等。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身体残疾或重大疾病的学生;学生家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变故;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或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经济特别拮据;家庭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都作为重要参考。
中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学院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尚未认定为经济困难的,不予认定;已经认定的,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张江华告诉记者,该校还将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精准识别校园中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让由学生主动申请,变成学校主动关注,从而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体系。
回馈社会 青年学生投身“扶贫攻坚战”
当然,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现在通过“精准扶贫”进入校园,不仅让青年贫困生广为受益,更激发了青年学生回馈社会的热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都投身到“扶贫攻坚战”之中。
今年暑假,湘潭大学278名师生、91支调研队伍,分赴湘西州保靖县和永顺县,以入村走户的方式开展实践调研。调研过程中,师生对相关贫困乡镇及村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开展了问卷填写、民意了解、图表整理、数据核实等一系列工作,并利用专业所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该校商学院师生赴永顺县调研组遇到了曾在战场上扛起过钢枪的父子俩。老父亲张代全89岁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儿子张传忠今年58岁,参加了1979年自卫反击战,背部受伤,还有炮弹炸的疤痕。精准扶贫两年来,他们家人通过就业培训、种植白皮柚、养殖土鸡脱了贫,年底还会建起一幢崭新的砖瓦房。
“我们在走访中看到‘精准扶贫’带给这些地区的贫困家庭这些显著的变化,收获非常多。”湘潭大学调研的学生纷纷表示,大家在接受国家、学校给予的资助和支持的同时,也应该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帮助贫困人群,哪怕只是一些小事。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此外,湘潭大学自2012年正式成为全国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新增项目高校开始,截至今年9月,选拔了5批共28名优秀学子组成湘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湖南贫困山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老师,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呀,我们好想你。”“老师,感恩节快乐!”“老师,我这次月考数学考差了,我特别伤心。”……老师罗兰的QQ就经常会接收到这样的消息,这些情感真挚的心里话,来自她教过的农村贫困学子。
从湘潭大学毕业后,罗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成功入选第三批研究生支教团,和几个同伴一起,她们在会同县做了整整一年的支教老师。从一所校园到另一所校园,从一名学生到一位老师,湘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员们用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带去色彩和智慧。在一年的讲台时光里,他们留下了一生的惦念。
“扶贫攻坚战”是漫长又艰难的。但更多的人还在路上,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他们中也许是曾经被帮助的人,也许是渴望帮助他人的人。精准扶贫的思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他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当中,传递着知识的力量,演绎着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