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军将《孙子兵法》列为军事学术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卫国战争中得到应用。以第聂伯河会战为例,苏军虚实结合、避实就虚、隐蔽行军,以假乱真,把孙子的虚实之道演绎的炉火纯青。
此次战役,以苏军发动进攻开始,目的是解放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登陆场,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会战开始苏军采取实打猛攻,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顿巴斯实施进攻,粉碎德军在这一地区组织防御的计划。苏军从登陆场转入进攻,解放了塔甘罗、波尔塔瓦、苏梅、切尔尼戈夫。
德军无力阻挡苏军的迅猛进攻,退守"东方壁垒",企图凭借江河屏障,固守右岸乌克兰,继续控制黑海诸港和克里木半岛。德军统帅部特别重视沿第聂伯河防御,因为该河水量大,河面宽阔,是继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河流,且河右岸高,可控制左岸,适于防御。
德军抓住第聂伯河,把它当作一根救命稻草,在认为苏军可能渡河的地方,都构筑了极为牢固的多地带防御,形成了火力很强的桥头堡,并在周边构筑了特别强大的工事,这就是所谓"东方壁垒"的基本部分。希特勒声称,第聂伯河是攻不破的天然堡垒,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否则俄国人是攻克不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