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帆,男,物理系基科41班,前三年学分绩95.2,年级第一,数理基础课平均成绩97+。获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两篇一作论文分别被IEEE AWPL和IEEE APCAP接收,并在会议IEEE APCAP会议上做口头报告。赴美期间,完成美国工程院院士Asbeck亲自指导的一作论文,相关工作获其书面高度评价。曾任基科41班长、物理系团委实践组组长,现任物理系系团委副书记、物4党支部党支书、物理系党建辅导员、网络辅导员。
对我来说,成为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是我对已经去世的父亲的诺言。实现它,时间大概是两年三个月。
噩梦与清醒
我永远无法忘记2015年7月,我看着癌症晚期的父亲躺在ICU重症监护室里的场景。母亲不时地走到一旁的走廊,掩面哭泣。我的身边站满了前来探视的亲戚和朋友。他们小声议论着病情,不住地摇头和叹气。
尽管他的病情越来越糟糕,但那时的我,不相信他会轻易地倒在这里。因为几天前,他还与我做出了一个父子之间的约定——
那天,我和他说“老王,你知道清华的特等奖学金吗?过了几年,我也会站在特奖答辩的舞台上,你要在台下为我加油。”他睁开了一直眯着的眼睛,点了点头,说:“好!” 看着微笑的父亲,我无比得意,觉得似乎他的病情会就此好转。
中学时代,我做过很多阅读题,他们都有同一个主题:当一个人获得了足够的精神力量,就能延续生命,甚至创造生命的奇迹。
我也希望着自己能够为父亲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奢望能够用自己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为父亲带来生命的奇迹:我第一次尝试开网店,售卖自己编纂的教材,让父亲觉得我能经济独立,不用担心医疗费给我带来负担;第一次尝试在一门科目上考了一次第一名,让父亲觉得我学习很努力,不会受到他的影响,从而能集中精力与病魔抗争;第一次尝试在悲伤之中努力表现出乐观的样子,让他觉得我很坚强。
我一直天真地想,他有了好心情,说不准免疫系统可以多杀死一些癌细胞。
看电脑,翻教材,推公式
标签我看着父亲在自己眼前去世。弥漫着消毒水味儿的医院长廊,“嘀嘀嘀嘀”响个不停的报警器,屏幕上的心率曲线剧烈地颤抖又刹那间变成了直线……
我当时想,“肯定是我又做噩梦了,这个梦无非就是长一点,写实一点而已。”直到那一年的中秋节,当我习惯性按下那个电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什么,爬上床,窝在被子里,嚎啕大哭了一场。
而我对父亲的承诺自那时起就埋在了心里。
悔恨与改变
以前,父亲总批评我说大话,做事粗糙,事情总是停在嘴上。他去世的前几个月,还不忘告诫我要“先做再说,不做不说”,那时我还摆出了非常不耐烦的表情。每次回想,我都会很后悔,后悔幼稚的自己没有答应他“我一定会改正”。
我当时对达成我和父亲的约定是没有信心的。但是,这是我对父亲的最后一个承诺,我不想让它夭折,我不想继续当一个只说不做的人。
我开始尝试改变:每天坚持问自己“你今天又说大话了吗?”一开始,我总会哭自己的无用。后来,我开始对自己说“加油!继续努力”。再后来,我渐渐学会了踏实做事,不再把目标挂在嘴上。
平时多打打杂杂,搬搬砖,对静心很有帮助
学校高手如林,我甚至不敢质疑那些厉害同学的观点。我问老师:“我觉得有些同学好厉害,感觉自己智商跟他们不在一个量级上。我很想把课学好,该怎么办?”老师了说:“你不懂的问题来问我,踏踏实实坚持一个学期,你绝对比他们学得好。”
我决定从学习做起,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经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敢于对定理的证明在课上提出质疑、甚至一大早6:30就去老师办公室找老师答疑……老师们不仅没有怪我,还给我传授了很多课外知识,这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能够站在科学家巨人们的肩膀上理解问题。那一学期,我的多门课程拿了第一。更重要的是,我有了宝贵的自信,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自信。
某个清晨,我找老师答疑完,走在紫操的棕色跑道上,看着刚刚升起的太阳,感受着照在我身上的日光,我瞬间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是老师办公室常客,老师们非常乐意传授我知识
同一时期,我对社工的理解也在悄然改变。
从大一起,我就一直在系里做社工,但一开始,只有“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支撑我。在我眼里,社工是个累赘:耽误学习、科研,对未来也没什么用。然而,一位一直关照我的家庭的退休老党员改变了我。他见识很广,帮助过很多人,常常给我传授他的人生经验:提醒我静心,勇于承担责任……
他让我看到,社工是一个可以寄托理想的事情。后来,我多次带着党员、新生骨干去基层实践。我希望他们能了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不要脱离群众,能坚持为国、为民服务,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做社工也让我见了很多世面,学会了怎样永远平心静气与人交流沟通,如何把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安排好。
带同学们到打工艺术博物馆了解底层工人们的生活现状
标签在家里,我开始帮母亲分忧,逐渐学会帮着她处理人情世故。我不再向家里要生活费,还靠自己存下了一些积蓄。母亲惊讶于我的改变,但我没有告诉她我做这些的原因,因为我怕她伤心。
随着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渐渐感觉到,我对父亲的约定不再是一句空话。对,我可以实现它!
回归与向前
曾经,我有过很多理想,但都因为我没有执行力而半途而废。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与改变,我知道了如何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如何不被光环冲昏头,更知道了不把理想挂在嘴边,踏踏实实做事。成为特奖候选人不是我的理想,它只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最后一个承诺。而到了大三,我渐渐找回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回归之后,我不再纠结于课程中那一两分的得失,开始更多地关注课程本身,广泛地学习外系的专业课程,并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融入我的科研之中。在美国,我的交叉学科经历受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Peter Asbeck的书面好评。
在老爷子的带领下,愉快地做科研
半个多月前,我的一篇关于EQC重构算法和反演技术的论文被微波核心期刊AWPL接收。投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我完成初稿到接收,总共花了1年3个月,经历了3次补实验、1次优化算法、2次重新做文献综述。
想当初,我真是太浮躁了:缺乏对经典论文的引用、评论;缺少对实验细节的讨论;对算法的交代不全;对实验数据的理解不够……最近,我撤回了部分在投的论文,开始全面核查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我要努力把工作做细、做透。
论文接收两天后,我在组会聚餐时喝醉了。我还有意识,但是回想起我与父亲达成约定的情形,酒精的作用让我控制不住眼泪,在车上哭到疲倦,渐渐睡着了。
我好久没有梦到我父亲了,那一次也不例外。或许,他已经对我放心了吧。
如今,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成为了特奖候选人。我不再是父亲眼里只说不做的人,我也越来越明白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谛。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拼搏的途中,我找回了自己的理想,并会朝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进。
供稿/物理系
篇篇都是原创,天天都是独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