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我们来说上一病,这就是恼人的风湿。
说起风湿,我们会想到风湿病,类风湿病。头脑当中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疼。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疼?
对这个问题,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各有千秋。“精诚名医汇”作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专业网络阅读品牌,今天只和大家说一说中医对风湿引发疼痛的缘由和治法。
当然,既然要说,我们就从头说起。
看官,话说人之所以生病,全因外感六淫,即风、寒、署、湿、燥、火是也。其中,风湿和湿邪合并而成风湿,乃是此病的缘由。
人为什么会外感风湿?一是因为长期身处潮湿之地。二是因为汗出而受风。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原因。当然,就现实生活来说,冬季室内温度高,出汗多,出门了又外感风邪,这是最最常见的因素了。
风湿来了,它们要干些什么?
首先,风湿之邪郁于肌表腠理,上犯巅顶,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头痛头重。其次,风湿之邪为祸太阳经脉。太阳经脉是干啥的?主一身之肌表,为人身之藩篱,经脉通贯腰背,循行全身上下。因此,我们就会腰背疼痛,肩颈疼痛,乃至浑身尽痛。当然,风寒郁表,正邪相争,我们还会有一点恶寒发热,但并不明显。看舌象,此时的我们舌苔往往发白,舌淡。
对于上述症状,看官你是不是有些眼熟呢?的确,生活中,这些症状是十分常见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老祖宗们根据长期的临床,发现这湿邪一旦入体,是最难处理的。这就像一滴油被揉进了面里,怎么也挑拣不出。
但是,老祖宗们却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受到了启发。你看,这潮湿之地,如果有风频频吹过,是不是就把水汽吹干了?这就是所谓“风干”的意思了。想到这,老祖宗们一拍大腿,从此认准一个道理:就用风药来治病!风药,皆祛风之药也。用它们,既可以祛风,还能把湿邪“吹干”。嗯,就这么办。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张千古名方。这方子,在七百多年前,被中医大家李东垣收录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羌活胜湿汤。中国人用它来治疗风湿,历史可谓悠久。
羌活胜湿汤组方如下--
羌活、独活各6克,蒿本、防风、炙甘草各3克,蔓荆子2克,川芎1.5克。水煎服即可。服用之后,出微汗即可,不能出大汗。这样的用量,选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一书。
方才说过,为了驱散湿邪,我们用风药。这里面,羌活、独活、蒿本、防风、蔓荆子、川芎,个个都是风药,它们铲除我们身体里那些湿邪,恐怕是手拿把掐了。为了防止这些药物的燥性,我们用甘草来制衡一下。如此一来,使得风湿之邪随着微汗而外出。对于微汗这件事,老祖宗们是特别在意的。注意,只能取微汗,不能取大汗。因为先贤们发现,如果出大汗,风邪固然可解,湿邪反倒驱散不尽。
对于此方的君臣佐使,不同的中医学专著,有着不同的解读。在这里,“精诚名医汇”便览群书,认为国医名宿吕侠卿先生的解读最为贴切,也容易理解。
吕师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两味药,乃是羌活和独活。它们共为君药。羌活和独活,都能祛风湿,力道强劲。但是羌活重祛上半身风湿,独活重祛下半身风湿,两者配合,除尽一身之风湿。你说妙也不妙?
接着,臣药是防风和蒿本。话说防风,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功在解表祛风,胜湿。其中的蒿本,性味辛,温,归膀胱经,功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两者配合,散寒、除风、止痛、祛湿,配合君药增强效力。
接着,用川芎来活血祛风。血行风自灭。再用蔓荆子升散之性以除风热,清利头目,二者皆可除头痛,为佐药。
最后,用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共奏祛风、除湿、发汗、解表、行血、止痛之功。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了七百多年的羌活胜湿汤。感冒、风湿、类风湿等疾病,症属风湿在表者,症见头痛身重、一身尽痛、微恶风寒,苔白者,都有用到它的机会。应用前,我们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