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琳琅,环佩叮咚,纵古观今,文玩配饰可谓千奇百态,形制由简至繁不一而足,材质花样也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手串,无疑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饰物。
手串本称“佛珠”或“念珠”,起源于佛教,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珠在中国的使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最初以患树的种子为料,称“无患子”,取义消灾避难、断除隐患。后世在材质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犀角、兽骨、水晶、玉石等名贵材质与雕刻工艺相结合,衍生出了佛头、佛经等传统雕饰题材,童子、兽面等世俗题材也陆续浮出水面,更添人文雅趣。
一串标准的佛珠,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络绳及一些饰物。
母 珠
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形制,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隔 珠
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 子 珠
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记 子 留
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络 绳
即系串佛珠的线绳,一般分为有弹性、非弹性两种,通常根据子珠的规格以及孔洞直径的大小,以独股、双股或者三股为绳,穿珠而过。
配 饰
指的是佛塔下部、记子以上部分系坠的各种饰物,主要用以佛珠的装饰和美化作用,多使用琥珀、蜜蜡、红珊瑚、玉石等一些珍贵材质制成的精美雕件或小工艺品,有些佛珠也会在佛塔的顶部编结象征正法和吉祥的“卐”字结或盘肠结等结饰,并配以流苏,体现无上庄严。
在文玩手串越来越亲民化、普及化的今天,滥竽充数的劣质品也越来越多,从收藏的角度出发,对于贵重材质,质料的鉴赏能够直接影响价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伪就成为异常重要的收藏基础;
普通材料则可以通过文化艺术价值入手,造型风格、工艺取材、设计制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价值。
手串因与人体的贴近关系,同其他灵性类饰品一样存在一种“缘法”,个中奇妙滋味,唯用心品赏,方得体会。
— End —
策划 / 屹江南造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