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政务 >正文

河北这些人干了件大事!有人因此登上人民日报!

2020-11-26 00:26    

河北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互相并不认识

但是

却不约而同地

干了这件大事!

1

守护长城40载,河北这位农民登上人民日报!

他在长城脚下长大,

23岁开始,

他几乎每天都要在长城上走四十里山路,

一只蛇皮袋,一把大镰刀,

一双解放鞋,一件工作服,

一走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

他用铮铮铁骨守护着长城,

守护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坚持。

他就是60多岁的张鹤珊,

一个得了“长城瘾”的长城保护员!

一个受人尊敬的“农民明星”!

近日,他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

张鹤珊是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村民,

从1978年起

就开始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

出生在长城脚下的张鹤珊

从小听老人讲长城的故事,

这里也充满了他太多

儿时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回忆,

“保护长城是出于一个山里娃的本能。”

张鹤珊回忆,

40多年前他亲历了长城的被毁、消失,

为了不让更多的长城历史消失,

张鹤珊有了保护长城的念头。

自此,张鹤珊登上了村外的长城。

他在长城上步行的里程

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

光是胶鞋就穿坏了二百多双。

一块块青灰色的城砖被重新搬回城墙上,

四散的垃圾被装进编织袋带下山。

在不破坏墙壁的前提下,

一段段“到此一游”的字迹

也被想方设法地擦掉……

冬天,踏雪上山,

脚下一滑,

他从山梁上滚落到山沟里。

夏天,一大早就往山上爬,

荆棘在身上划过,火辣辣地疼。

他遇上过碗口粗的大蛇,足有3米长。

蛇走了,他又碰到马蜂窝,

脸被蛰得像馒头,眼睛成了一条缝……

在张鹤珊自己看来,

这些艰辛都不算什么。

最让他难受的是

乡亲们一开始的不理解。

当时,到长城上放羊、翻蝎子、挖药材

是当地村民主要的副业,

张鹤珊保护长城无疑会受到很多阻力。

“长城不是我家的,

但谁要动它一块砖也不成!”

尽管阻力重重,

张鹤珊却从未退却。

年复一年的劝阻,

让破坏长城的现象逐渐减少,

也让张鹤珊成了“村里人缘最差的人”。

1997年,张鹤珊成为

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

2003年,

当地设立了“长城守护员”制度。

作为长城保护员之一,

张鹤珊负责董家口至平顶峪

约10公里的长城巡视。

2007年,

张鹤珊被国家文物局

评为“国家优秀文物保护员”。

现在,

生态风貌完好的古长城被开发成景区,

四方游客慕名而来,

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

眼前的好日子

让他们逐渐理解了张鹤珊的初衷。

一把防身镰刀、

一瓶暖身小酒儿,

一只装垃圾的编织袋,

张鹤珊从年轻的小伙儿变成了“老张头”。

岁月没有冲淡他对长城的感情,

反而让这份感情越来越浓,

崎岖的山路上

张鹤珊的脚步坚定而又执著。

2

从一老一少,到一人一狗……河北父子接力守护古长城数十载!

在保定市涞源县烟煤洞乡唐子沟村,

有这么一对父子

父亲李凤鸣从1988年开始

义务巡查守护唐子沟村境内的明长城,

儿子李勇从2015年接替父亲,

做起了长城守护员。

至今,

李凤鸣李勇父子俩守护古长城数十年。

李勇出生在涞源县唐子沟村,

他的父亲李凤鸣是村党支部书记。

李勇是家里的长子。

父亲李凤鸣从1988年开始

义务巡护唐子沟村境内的古长城。

当年,

李凤鸣巡查古长城时,

经常带上年幼的李勇。

随着李勇的成长,

李凤鸣的年纪越来越大,

巡护古长城慢慢地有些力不从心。

李勇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

要不要接过父亲的班,守护长城。

思忖良久,

他正式跟父亲提出,

要接替父亲做长城保护员。

李勇的坚决让李凤鸣很意外,

也很欣慰。

从2015年起,

守护古长城的责任

就正式落到了李勇的肩上。

2017年,

扶贫攻坚的福祉降临到唐子沟村,

村民们欢天喜地地搬到了县城,

住进了楼房。

但让乡亲们意想不到的是,

李勇一家放弃了国家补贴的楼房,

没有搬迁,

因为要守护古长城。

2019年,

因为村里没有小学,

李勇的爱人带孩子到县城去读书了。

于是,

唐子沟村的大山里

就剩下了李勇和他的那条狗。

不善做饭的他每日只能吃面条应付肚子,

只有每个月家人来看望时,

他的院子里才会有几分生机。

在李勇最苦闷的时候,

长城爱好者、长城小站的长城卫士、

中国长城协会的专家来到了李勇身边,

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2018年,

中国长城协会在唐子沟村举行会议,

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聚集到唐子沟,

交流护卫长城的资讯、经验,

探讨长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几位长城爱好者

被李勇父子守护长城的精神感动,

帮他改建了旧屋,

作为大家共同的家园——长城乌字号保护站

李勇说,

从1998年到现在,

保护长城的工作越来越顺手,

因为人们保护长城、

爱护长城的意识越来越强,

已经很少有人来破坏长城了,

之前对他工作不理解的村民

也都开始支持他了。

2016年,

李勇在巡护古长城时发现了乌字号匾额。

这是他巡护古长城漫长经历中

最难忘的一件事。

对涞源境内长城的历史信息还原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

李勇正忙活着一件事

搜集散落在村庄里的长城砖,

他估计得有3000多块。

等搜集好这些砖,

他打算请示文物部门,

能否陈列在长城乌字号保护站,

让来这里的人们

近距离了解长城、亲近长城。

3

73岁承德老人,义务保护长城40多年,但他仍然不愿停下脚步!

73岁,

50年党龄,

43年巡护长城,

27年带领村民创业,

23年义务护路……

这是一名农村普通党员的不平凡经历。

“我就是饭不吃、觉不睡,

也要把它看护好”。

40多年前,

为了响应国家保护长城的号召,

刘宗林当上了长城义务保护员。

40多年过去了,

山顶上的长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但他已经73岁高龄了。

现在他仍然不愿停下巡护长城的脚步,

因为在他的骨子里

早已种下深深地“长城情结”。

刘宗林家住承德市承德县榆树底村,

他守护的是一段绵延9公里的明长城,

共计九个烽火台。

这里的长城依悬崖而建,

没有筑墙,

甚至没有像样的台阶。

每次上山巡视,

刘宗林要想巡护自己负责的所有长城,

就需要数次上山下山,

一趟下来,需要七八个小时。

拎一把镐头、背一个口袋,

一条小白狗跟在身旁,

再加上一天的吃喝,

这是刘宗林巡查长城的标配。

而这样的巡视,不管刮风下雨,

刘宗林每周都不会间断,

到了防火期,甚至要更频繁。

镰刀磨了又磨,

挎包补了又补,

小狗换了又换,

而他,

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巡护长城的路多半在山崖上,

他多次遇到过危险,

摔断过肋骨,

有一次滚到半山腰,

有幸让树挂住才死里逃生

……

就这样,为了那句承诺,

为了保护好民族的记忆,

他坚守整整40多年。

之前,

为了保护长城,

刘宗林在村里没少得罪人。

耽误了家里干活,也没少挨妻子的唠叨。

现在随着他的宣传和坚持,

大家的保护意识增强了,

在刘宗林的带动下,

村里先后有10多位村民

志愿参与巡护长城工作,

有30多名党员群众

加入义务扫雪护路队伍。

破坏长城的现象几乎没有出现过。

家人理解了,也都支持他的工作,

妻子甚至还让儿子孙子也加入了保护行列。

作为一名老党员,

刘宗林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现在刘宗林已经73岁了,

但他保护长城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让他欣慰的是,现在村里已经有

年轻人加入了保护长城的工作。

而他呢?

刘宗林说:“只要走得动,

就会一直走下去。”

4

2.0版长城保护员!点赞山海关小伙子!

相比于踏破铁鞋巡查看护的上一辈,

秦皇岛“80后”张鹏

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2.0版长城保护员。

2017年,

张鹏花了1万多元,

用一个月时间考取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

又购置了一架小型民用航拍无人机。

也是在这一年,

山海关区文物局

吸纳张鹏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

打开天气预报软件,

在未来一周的天气走势图表中,

选择天气晴朗、能见度优、

风力等级小于4级的日期,

在日历本上画个圈。

这是要假期出游吗?

不,

这只是张鹏一周长城保护巡查工作的开始。

如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战士,

张鹏不仅严格执行巡查规章制度,

还配备了先进的辅助工具。

出山海关关城,

东北方向8公里外,有一处“倒挂”胜景,

名曰三道关。

古人在两山对峙的峭壁峡谷间设关三重:

第一道设在涧口,依山傍崖,锁口若瓶;

第二道悬于绝壁,险峻异常,高耸入云;

第三道龙盘岭腰,巨石高筑,劈山截谷。

站在涧口仰望,

三道石砌长城犹如游龙巨蟒从崖顶逶迤而下,

直插谷底,又依山背奔腾而上。

但这样坡度接近75度的段落,

也给人工巡护出了难题。

“无人机优势在于

能对长城进行全方位拍摄观察,

避免了一些因地形而无法观测的盲区死角。”

说话间,无人机腾空而起,

往三道关上空飞驰而去,

片刻后便传回清晰的影像。

谈起保护长城的初心,

张鹤珊的想法很朴素:

“我打小在长城脚下长大,

小时候就和小伙伴在敌楼上玩游戏。

如果长城没了,

怎么对得住我们的祖先啊?”

长城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延续

据悉

目前全国已有长城保护员超过3千人

各省长城基本实现了保护员全覆盖

这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长城,任重道远

为默默守护它的人们

点赞!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