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教科书式的妈妈放弃对自己童年的“代偿”与“弥补”,用孩子期待的爱去爱孩子呢?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不容易,或多或少的有过伤害,某些伤害或许留下过未能觉察的痕迹,阻碍着我们全面走入下一发展阶段。是不是我们忘掉这些“创伤”就让自己的孩子过他们自己的美好童年?逻辑上这是对的,但现实上,让我们把孩提时代的创伤统统抛掉,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怎样让教科书式的妈妈们真正学会爱?这就需要我们的自我成长。
什么是“自我成长”?
教科书式的妈妈通常认为是“不好,就要改”:自己不好,就不断地学习,按学到的方法养育孩子;孩子不好,就是听我的去改。事实上,她们在用“找问题”的方式逼着自己改变,告诉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我在用正确的方法养育孩子),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伤害,内心都是自己的情结,有一些自己不能克服的心理因素,自我成长就是一点点找回自己的感受,理清自己的想法,客观面对它们,感受和接纳它们,让自己心理创伤或是情结,得到进一步被“看见”、被“释放”,慢慢融合到自己的人格成长中,使自己人格进一步完善,做一个自由的自己。
当我们能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自由的自己,自然就可以尊重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个独立的“自己”。当孩子发出信号,妈妈就能敏感的感觉到、解读到,能够较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和孩子的节奏配合在一起,通过看起来“妈妈感觉好,孩子也感觉好”的方式回应孩子。
这种回应与沟通是合作性的,而且是随机应变的,一方发出信号,另一方作出应答在表述: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这样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就是安全型的。